这首元代诗人许谦的《雨花台》描绘了雨花台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沧桑感。诗中以“大江断后谁绝前,右踞苍虎龙左蟠”开篇,运用生动的比喻,将雨花台比作守护大江的雄伟屏障,形象地展现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险峻。
接着,“英雄角逐三百载,庭花玉树歌声残”两句,通过历史的视角,描绘了雨花台作为战场的历史痕迹,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变迁,暗示了英雄豪情与繁华终将消逝的主题。
“王气消磨城郭改,荒村古木栖寒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历史的沉寂感,通过描述雨花台城郭的改变和荒凉景象,表现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轮回。
“我来两月不出户,登台始觉天宇宽”则表达了诗人在雨花台的亲身感受,通过对比在台上的开阔视野与之前闭门不出的狭隘,突出了自然景观对心灵的洗涤作用。
“城中楼观在井底,环视百里皆峰峦”描绘了雨花台周边的壮丽山景,通过对比城中与山峦的广阔,强调了自然之美与人类建筑的渺小。
“烈风拔树云蔽野,飞电霹雳驱蜿蜒”则以强烈的自然景象,如狂风、乌云、闪电等,展现了大自然的威力与不可预测性。
“虚亭坐视河海涌,平地立见波涛翻”进一步展示了雨花台的地理特征,以及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敬畏之情。
“天开翳扫群响息,空翠削出滁和山”描绘了雨花台在特定时刻的宁静与美丽,仿佛是大自然的精心雕琢。
“阴阳云雨反覆手,向来喜惧诚无端”表达了对自然界变幻莫测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喜怒哀乐的反思。
最后,“兴亡世事亦如此,俯仰千岁须臾间”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历史的兴衰如同自然界的更替,提醒人们珍惜当下,面对时间的流逝应保持豁达的心态。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雨花台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底蕴,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