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鏊所作的《匏庵和乐天五十八归来因同赋》。诗中描绘了主人公在五十八岁时归隐的情景,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首句“五十八归来,于我似差速”点明了主人公在五十八岁选择归隐,似乎是在人生节奏中找到了与外界不同的速度,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接下来,“其如迂懒性,世事昧五六”则揭示了主人公性格中的迂阔与懒散,以及对世事的不谙熟,进一步强调了他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多病况早衰,须鬓失旧绿”两句通过身体状况的变化,反映了主人公年华老去的现实,同时也暗示了归隐生活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辞家今几年,但看庭前木”则以时间的流逝和庭前树木的成长为喻,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在归隐生活中对时间的感知和对自然的亲近。
“寸根手自移,今已如立竹”描述了主人公亲手种植小树苗,如今这些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象征着他在归隐生活中所获得的精神成长与自我实现。最后,“从公归去来,家住湖山足”表达了主人公希望与友人一同归隐,享受湖光山色带来的宁静与自由,体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归隐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对自由、自然和精神成长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疏离感,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