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所作,《简侯研德并示记原》中的一段。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此诗情感深沉,表达了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与感慨。
首联“当飨休听《暇豫歌》,破巢完卵为铜驼。”以《暇豫歌》的典故,暗示了在享受安逸之时,应警惕国家的危机。破巢完卵比喻国家虽有残存,却如同破败的鸟巢,脆弱不堪;铜驼象征国家的衰败,暗含亡国之痛。
颔联“国殇何意存三户,家祭无忘告两河。”“三户”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指楚国仅存的三个家族,象征国家的微弱与艰难;“两河”则指黄河与长江流域,代表广大的国土。这两句表达了对国家存亡的深深忧虑,以及不忘告祭两河流域人民,共赴国难的决心。
颈联“击筑泪从天北至,吹箫声向日南多。”“击筑”和“吹箫”均为古代乐器演奏,此处借以表达哀伤之情。“天北”与“日南”分别代表北方和南方,象征全国上下共同的悲痛与哀思。这两句描绘了全国哀悼的情景,无论南北,人们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哀悼与怀念。
尾联“知君耻读《五裒传》,但使生徒废《蓼莪》。”“五裒传”可能是指《左传》中的篇章,而“蓼莪”则是《诗经》中的一篇哀悼父母的诗。这两句表达了对简侯(即钱谦益自己)的期望,希望他能以历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并且教导学生,让他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避免悲剧重演。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