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翻译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注释

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
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
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临平山:在杭州东北。
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亭亭,直立的样子。
归路,回家的路上。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
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鉴赏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中的一段,描绘了送别友人时的场景和离别后的感受。"回首乱山横",画面感强烈,山峦重叠,显得道路崎岖,暗示了离别的艰辛。"不见居人只见城",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寂寥,只留下孤城作为送别的见证。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运用拟人手法,将临平山上的塔比作深情的送行人,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期待。塔静静矗立,仿佛在默默为友人送行,又在等待他的归来。

"归路晚风清",描绘了送别后归途的景色,晚风轻拂,带来一丝凉意,也带走了部分离愁。然而,"一枕初寒梦不成",词人难以入睡,初秋的寒意和离别的思绪交织,梦境难成。

最后两句"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以景寓情,残灯微弱的光芒映照着词人的心境,如同他此刻无法止息的泪水。即使秋雨停歇,他的离别之泪却依然如秋雨般绵延不断,表达了深深的哀伤和对友人的思念。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送别时的景象和词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南歌子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

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

早知身世两聱牙。好伴骑鲸公子、赋雄誇。

形式: 词牌: 南歌子

南歌子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

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

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形式: 词牌: 南歌子

泛金船.流杯亭和杨元素

无情流水多情客,劝我如曾识。杯行到手休辞却,这公道难得。曲水池上,小字更书年月。还对茂林修竹,似永和节。

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尊前莫怪歌声咽,又还是轻别。此去翱翔,遍赏玉堂金阙。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

形式: 词牌: 劝金船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