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二首(其一)

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翻译

秋风轻轻吹过巫山,上牢下牢加固水关。
吴地的船只和楚地的舵手牵引着长长的缆绳,从温暖的神都驶来,寒意还未消散。
何时才能结束边疆的紧张,战争已扩展到青羌与众多蛮族相连。
中巴地区始终没有好消息传来,夜晚只听到戍楼鼓声在云端回荡。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战争景象的诗歌,通过对秋风、巫山、水关等自然景物与军事活动的刻画,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这两句以强劲的笔触描绘出秋风在巫山上的狂野,以及军队在水关上下的紧张防守。这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力量,也反映了战争中的人类活动。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 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出战事的艰辛和士兵们的苦难。长达百丈的战船被牵引,表明战争规模之大,而"暖向神都寒未还"则透露出士兵们在严寒中等待作战的艰苦情形。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这两句诗写出了军旅生活中的无休止战斗,以及战争对军队和地方民族(如青羌、百蛮)的影响。

"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边塞地区与内地之间信息不畅的情况,以及战事的紧张气氛连绵不绝,即使在夜色朦胧中也难以安宁。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秋风、巫山等自然元素与战争活动的结合,塑造了一幅生动的边塞战争画卷,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战争苦难和国家边疆安全的深刻关注。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秋风二首(其二)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秋行官张请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

东渚雨今足,伫闻粳稻香。

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

人情见非类,田家戒其荒。

功夫竞搰搰,除草置岸旁。

谷者命之本,客居安可忘。

青春具所务,勤垦免乱常。

吴牛力容易,并驱动莫当。

丰苗亦已穊,云水照方塘。

有生固蔓延,静一资堤防。

督领不无人,提携颇在纲。

荆扬风土暖,肃肃候微霜。

尚恐主守疏,用心未甚臧。

清朝遣婢仆,寄语踰崇冈。

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

岂要仁里誉,感此乱世忙。

北风吹蒹葭,蟋蟀近中堂。

荏苒百工休,郁纡迟暮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秋雨叹三首(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形式: 古风

秋雨叹三首(其二)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