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发闽中向匡庐寄蔡艮若》是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离别家乡,踏上旅途时的复杂心情。
首句“劳生同逆旅”,开篇即以“劳生”二字点出人生的艰辛与忙碌,将自己比作行走在逆旅中的旅人,形象地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接着,“何处是他乡”一句,诗人自问自答,强调了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摆脱“他乡”的身份,流露出一种漂泊异乡的孤独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渐听人声改,才知客路长。”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随着旅途的深入,听到的人声逐渐改变,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变化,也是心理上的转变,暗示着诗人对旅途的逐渐适应与对远方的逐渐认知。而“才知客路长”则直接表达了对旅途漫长、未知的深切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买舟彭蠡月,回首洛桥霜。”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彭蠡月”与“洛桥霜”两个景象并置,分别代表了旅途中的美景与故乡的寒冷,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暗含了对故乡温暖的怀念。同时,通过“买舟”与“回首”这一动作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渴望探索未知,又难以割舍对故乡的依恋。
最后,“指却飞花笑,闲身尔亦忙。”这两句以生动的比喻收尾,将“飞花”拟人化,赋予其“笑”的表情,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同时,“闲身尔亦忙”则巧妙地揭示了诗人看似自由的旅行生活背后,实际上充满了忙碌与焦虑,这种矛盾的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在轻松的语调下蕴含着深沉的思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的所见所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故乡、对自我身份的深刻反思,以及在漂泊中寻求内心平静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