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上别刘少府子英

近来住淇上,萧条惟空林。

又非耕种时,闲散多自任。

伊君独知我,驱马欲招寻。

千里忽携手,十年同苦心。

求仁见交态,于道喜甘临。

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沈。

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

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

桑叶原上起,河淩山下深。

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最近我居住在淇水之滨,周围环境冷清只有空荡的树林。
此时并非农忙季节,我悠闲度日,任由自己沉浸其中。
只有你真正理解我,策马而来,想要找寻我的踪迹。
千里之外,我们忽然相逢,共同经历了十年的艰辛岁月。
追求仁德,见证了友情的形态,面对道义,我感到欣喜和满足。
我的思绪自由奔放,才华或许被埋没,但无妨。
我潇洒地回归故乡,不再纠结离别的愁绪。
向南登上黎阳渡口,只见苍茫的寒云低垂。
桑树叶子在原野上生长,河水在山脚下显得更深沉。
路途尽头,我们再次分别,相对而泣,悲伤的吟唱更甚。

注释

淇上:淇水之滨。
萧条:冷清。
耕种时:农忙季节。
闲散:悠闲。
伊君:你。
招寻:找寻。
携手:相逢。
苦心:艰辛岁月。
求仁:追求仁德。
交态:友情形态。
逸思:自由奔放的思绪。
陆沈:埋没。
离襟:离别的情绪。
黎阳渡:黎阳渡口。
寒云阴:寒云低垂。
桑叶:桑树叶子。
河淩:河水结冰。
途穷:路途尽头。
悲吟:悲伤的吟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愁苦和对友情深厚的赞美。开篇三句,通过对淇上景色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萧条感。"又非耕种时,闲散多自任"一句,则透露出诗人目前无所事事,心境自在的状态。

接下来的两句"伊君独知我,驱马欲招寻"表明只有伊君能真正理解诗人,于是诗人想骑马去找他,这不仅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还透露了一种急切的心情。

"千里忽携手,十年同苦心"则是对两位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赞美,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像过去一样携手共度难关,这份情感积累了长达十年的共同经历和理解。

"求仁见交态,于道喜甘临"一句,表明诗人希望在朋友面前展现自己的善良本性,同时也感到与朋友相处的快乐。

"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沈"则是说诗人的思想随意飞翔,就像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鸟儿,而微小的才能却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向往之情,决定不再询问别离时的情形,只愿意随风归去。

以下几句则是对归途中景色的描写。"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描述的是行走在一片荒凉的景色之中,天气阴冷;"桑叶原上起,河淩山下深"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景象,显示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寂静。

最后两句"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表达了随着离别之路的延伸,内心的悲伤也随之加深,面对朋友只能更加悲切地吟咏诗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友情的赞美,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寄托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间深厚情谊的珍视。

收录诗词(257)

高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仲武,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字:达夫
  • 籍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
  • 生卒年:704—765年

相关古诗词

渔父歌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

形式: 古风

登广陵栖灵寺塔

淮南富登临,兹塔信奇最。

直上造云族,凭虚纳天籁。

迥然碧海西,独立飞鸟外。

始知高兴尽,适与赏心会。

连山黯吴门,乔木吞楚塞。

城池满窗下,物象归掌内。

远思驻江帆,暮时结春霭。

轩车疑蠢动,造化资大块。

何必了无身,然后知所退。

形式: 古风

登百丈峰二首(其一)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登垄

垄头远行客,垄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