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道场山登绝顶次东坡韵

天风阻舟岘山麓,促我来游道场谷。

平生览胜兴独豪,飞步宁愁病双足。

松山郁郁云漫漫,石磴曲似羊肠蟠。

忽然谷㡳天籁发,千岩万壑惊奔湍。

层梯历尽浮屠出,俯瞰平湖如广席。

湖中七十二峰青,疑有巨灵一挥植。

相携何必双绿鬟,白云明月天地间。

丈夫适意即仙境,浪说海外三神山。

浮世悠悠旦复旦,弹指百年过已半。

何如从此谢尘纷,独立丹崖发长叹。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游历道场山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开篇“天风阻舟岘山麓,促我来游道场谷”以自然界的风力引出对道场谷的探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追求。接着“平生览胜兴独豪,飞步宁愁病双足”则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风貌。

“松山郁郁云漫漫,石磴曲似羊肠蟠”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道场山的雄伟与险峻,松山云雾缭绕,石阶蜿蜒曲折,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壮美的氛围。“忽然谷底天籁发,千岩万壑惊奔湍”进一步渲染了山谷中的自然奇观,仿佛天籁之音从谷底响起,千岩万壑为之震动,奔腾的水流激荡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层梯历尽浮屠出,俯瞰平湖如广席”描述了诗人攀登至山顶,眼前展现出一幅开阔的湖景图,如同巨大的席面铺展在脚下,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宁静。“湖中七十二峰青,疑有巨灵一挥植”则将湖中倒映的山峰比作是巨灵挥动的笔触,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相携何必双绿鬟,白云明月天地间”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无需外在的装饰,只需与白云、明月为伴,就能感受到天地间的美好。“丈夫适意即仙境,浪说海外三神山”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认为真正的仙境就在心中,不必去寻找遥远的海外三神山。

最后,“浮世悠悠旦复旦,弹指百年过已半。何如从此谢尘纷,独立丹崖发长叹”总结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世事无常的感慨,希望从此远离尘嚣,独自站在丹崖之上,发出深沉的长叹,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深深敬仰。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49)

顾应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归云庵次孙太山韵

千峰万峰岚气飞,松阴曲径开禅扉。

虚室小坐群动息,空山无人俗事稀。

清泉出渠忽自响,野鸟狎客如相依。

眼前幽意收不尽,斜日看云徐步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东原为汪道弘赋

东原山深深几重,千峰万峰青巃嵷。

谁其主者风雪翁,买田筑室于其中。

翁已蜕去迷仙踪,肯堂有子翁则同。

气味潇洒文章工,浪游江湖西复东。

仰天长吟声激空,杪春访我水晶宫。

篝灯夜雨谈鸿濛,兴阑长揖意气雄,飘然一棹凌天风。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壶公谣

壶公山中兴有馀,山人爱閒头不梳。

诗吟古人不道语,架插俗眼未见书。

有时乘兴写幽抱,老蚌迸出千斛珠。

雄才如此合廊庙,早归丘壑良可吁。

山人自言吾所好,不在佩玉金门趋。

曾闻世界常陷缺,唾壶击碎狂歌发。

倦卧南阳冈上云,醉呼采石矶头月。

阅残尘世同蜉蝣,剖破籓篱同胡越。

年踰耳顺筋力强,时向风前晞鹤发。

舍南舍北俱种花,客来剪韭还摘瓜。

开径杖分黄犊草,携尊时对白鸥沙。

鸥沙犊草自成趣,何用更觅仙人家。

形式: 古风

题高舜穆宪副所画龙

黑飙横吹海水立,怒瞳闪闪云中出。

三十六鳞烟燄飞,万里鲸波一呼吸。

化为甘霖遍八埏,坐令大地成奔川。

须臾收敛不知处,风恬浪静潜深渊。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