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十里接银场,前代茭源曾置监;
层楼压湘水,过江山色入凭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雄伟的楼阁矗立于湘水之畔,其气势磅礴,仿佛要压倒周围的山色与江景。诗中“十里接银场”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楼阁所在的场景描绘得极其壮观,仿佛从远处就能看到银光闪烁的景象,延伸出十里之遥。这不仅展现了楼阁的宏伟,也暗示了其历史的悠久和地位的重要。
“前代茭源曾置监”这一句则在历史的维度上为这座楼阁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茭源,可能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或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曾置监”则意味着这里曾经是监管、管理或象征某种权威的地方。这样的描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读者对这座楼阁背后的故事产生了遐想。
最后一句“层楼压湘水,过江山色入凭栏”更是将楼阁的壮丽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美感。楼阁如同巨人般屹立,似乎能将湘水和周围的山色都纳入眼底,让人不禁想要靠近,倚靠栏杆,细细品味这份壮丽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修辞,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既宏大又深邃的艺术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层峦叠嶂之间,感受着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壮美。
不详
实业家,以宅畔有珍珠泉,人称“珠泉先生”。初入湘军提督周达武幕。光绪三年(1877)在陈宝箴家任教。1893年主讲玉潭书院。1896年湖南巡抚陈宝箴任命其主持常宁水口山矿,创明窿法采矿,成效颇著,赢利600万两。1903年调任湖南矿务总局提调,升总办。1907年捐主事,加四品衔。后以湘抚保奏,获二等商勋,加三品衔。辛亥革命后归家,不问世事。著有《珠泉草庐文集》、《茭源银场录》等
雄剑倚层云,貔貅夜肃天山月;
大旗招落日,鼓角霜严敕勒秋。
胭脂在北,祁连在南,四郡襟喉归揽结;
旅宿非舟,陆居非屋,三山楼阁浸虚无。
悦道开北学之先,千古文明推楚产;
尽瘁为天心所鉴,九重褒赠备荣哀。
且凭造物开山骨;欲助君王铸袅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