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宋讷所作的《客北平闻行人之语感而成诗四首》中的第三首。诗中借古喻今,通过描述历史上的宫廷悲剧,表达了对权力更迭、人事兴衰的感慨。
首句“相臣无策奏岩廊”,描绘了朝廷重臣在朝堂上无法提出有效的对策,暗示了政治决策的无力与混乱。接着,“倾国倾城总祸殃”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形容美色带来的灾难,暗指历史上因宠妃而引发的宫廷变故和国家动荡。
“同辇谁辞婕妤诏,后庭多学丽华妆”两句,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婕妤是古代后宫中的嫔妃,丽华则是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两人都因失宠而遭受不幸。这里通过“辞”与“学”的对比,展现了宫廷内部的复杂关系和命运的无常。
“出墙御柳先零雨,入塞宫花半谢霜”两句,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宫廷内外的变迁。御柳和宫花分别象征着宫廷内外的景象,雨和霜则代表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这两句描绘了宫廷内外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衰败的景象,暗示了权力更迭和人事兴衰的必然性。
最后,“毕竟玉颜成底事,空遗残粉污椒房”两句,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玉颜指的是美丽的容颜,但最终却成了无用之事,只能留下残粉(化妆用品)玷污椒房(后宫)。这表达了诗人对权力斗争中牺牲者的同情,以及对美好事物最终消逝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