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赵炅的《缘识》其二十五,创作于宋代。从艺术风格和用词上来看,这是一首抒情的琴曲诗,通过描绘琴声和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深切感悟以及内心的情感流动。
“蔟蔟排弦声流美,因风独弄无宫徵。”开篇便以“蔟蔟”形容琴弦的整齐与美妙,同时通过“因风独弄无宫徵”表现出诗人在自然界中独自弹奏,感受着琴声与大自然的和谐共鸣。
“闲庭引思道情中,五音不入行人耳。”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一个静谧的庭院里,通过琴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却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范畴,不为他人所懂。
“仰望云霄听未足,何期到了不成曲。”诗人仰望着云天,感觉到即使是大自然的美好,也无法完全满足他的艺术追求,更别说是将这些美好转化为完美的旋律。
“秋蝉夜噪素琴鸣,边城角罢春水渌。”这里借秋蝉和边城春水的景象,强调了时间流逝与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永恒不变之美的追求。
“高悬韵响声来去,常深兴寐无相阻。”通过“高悬韵响”和“声来去”,诗人传递出琴声的悠扬与穿越时空的能力,同时也表达了艺术创作中超越世俗束缚的自由。
“不类乐中得此名,圆月明时何自苦。”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自己的音乐才华持有不同于常人的评价,以及在追求完美艺术形态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凄清激节繁空影,日夜如流后天永。”诗人以“凄清”、“激节”等词汇描绘出琴声中的情感变化,同时通过“日夜如流”表达了时间的无常和艺术追求的长久性。
“无穷之外更无穷,依傍群弦方始品。”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音乐世界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在无尽的艺术探索中,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新的可能和无限的美好。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赵炅对于琴乐的深厚情感,更表现出了他对于自然、时间、音乐与内心世界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