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珠吟

般若神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

隐现时游五蕴山,内外光明大神力。

此珠无状非大小,昼夜圆明悉能照。

用时无处复无踪,行住相随常了了。

先圣相传相指授,信此珠人世希有。

智者号明不离珠,迷人将珠不识走。

吾师权指喻摩尼,采人无数入春池。

争拈瓦砾将为宝,智者安然而得之。

言下非近亦非远,体用如如转无转。

万机珠对寸心中,一切时中巧方便。

皇帝曾游于赤水,视听争求都不遂。

罔像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

非自心,非因缘,妙中之妙玄中玄。

森罗万像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

烧六贼,烁四魔,能摧我山竭爱河。

龙女灵山亲献佛,贫儿衣里几蹉砣。

亦非性,亦非心,非性非心超古今。

体绝名言名不得,权时题作《弄珠吟》。

形式: 古风

翻译

般若智慧如同神奇的明珠难以揣测,在佛法的海洋中亲自领悟得知。
它时隐时现在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山中游走,内外放射着伟大的光芒与力量。
这颗珠子无形无相,不分大小,日夜明亮,无所不照。
使用时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循,无论行动还是静止都清晰明了。
古代圣贤相继传授指点,相信这珠子的人世间少有。
智者称它为明灯从不离身,而迷糊的人即使拿着珠子也不认识其价值。
我的师父比喻它为摩尼珠,引无数人进入春天的池塘。
人们争相捡拾瓦砾当作珍宝,唯有智者安然获得真正的珠子。
言语之下既非近也非远,本质与作用如如不动,无需转换。
万千事务在心中的珠子前应对自如,任何时刻都能巧妙处理。
皇帝曾探寻赤水,视听追求皆未果。
没有具体形象的追求反而得到了珠子,能见能闻的外在皆是虚幻。
非出自本心,也非单纯因缘,奇妙中的奇妙,玄奥中的玄奥。
万物万象在光芒中显现,寻找其根源却不可得。
焚烧六贼(眼、耳、鼻、舌、身、意),闪耀破除四魔(烦恼魔、阴魔、死魔、天子魔),能摧毁自我之山,枯竭爱欲之河。
龙女在灵山亲自向佛献珠,如同贫穷孩子衣中藏宝而不自知的经历。
非实体,非心意,既非物质也非精神,超越古今的一切定义。
其本质超越了所有名词描述,无法命名,暂且题为《弄珠吟》以示其意。

注释

般若:智慧。
神珠:比喻深奥的智慧。
法性海:佛法的广阔深邃。
隐现:时隐时现。
五蕴:构成人的五种要素:色(物质)、受(感受)、想(思想)、行(意志)、识(意识)。
大神力:巨大的精神力量或影响力。
无状:没有固定形态。
昼夜:日日夜夜,表示任何时候。
圆明:圆满明亮,比喻智慧的完美无缺。
行住:行动与静止。
了了:清楚明白。
先圣:古代的圣人。
相传相指授:一代代口头传授和指导。
智者:拥有智慧的人。
迷人:被迷惑的人。
摩尼:如意宝珠,象征智慧或佛法。
瓦砾:碎石,比喻错误的认知或追求。
智者:拥有真正智慧的人。
言下:言语表达之下。
体用:本质与作用。
万机:各种事务或情况。
巧方便:灵活而有效的方法。
皇帝:比喻寻求真理的人。
赤水:象征追寻的目标或真理。
罔像:无形无象。
虚伪:虚假不实。
六贼:佛教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带来的诱惑。
四魔:佛教中的四种障碍或敌人。
龙女:佛教故事中的人物,象征悟性高超。
贫儿:比喻未开悟的众生。
非性非心:既非物质属性,也非纯粹心理状态。
名言:语言表述。
权时:暂时。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天然的作品,名为《弄珠吟》。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禅宗诗,其主题围绕着般若智慧与修行者的内心体验。

“般若神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开篇即设定了一个深邃的禅理世界,其中“般若神珠”象征着智慧的光芒,而这种智慧是无形无状、难以衡量的,它在“法性海中”(即宇宙真理之中)得到了体认。

接下来的“隐现时游五蕴山,内外光明大神力。”则描绘了一种禅修者的境界,他们能够在世间万象(五蕴)的变化中自由穿行,同时内心与外在世界都充满了光明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此珠无状非大小,昼夜圆明悉能照。”这里进一步阐述了般若智慧的特性,它没有形态,也不分大小,无论白天黑夜,都能够发出圆满清晰的光芒,照亮一切。

“用时无处复无踪,行住相随常了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便是使用般若智慧,也没有固定的地方或痕迹,而是在生活中不论行走坐卧,都能保持一种了然自得的心态。

“先圣相传相指授,信此珠人世希有。”这里提到了禅宗的口头相传和心印心的秘密指引,这种智慧在人间是非常珍贵稀有的。

“智者号明不离珠,迷人将珠不识走。”智者能够洞察般若智慧,而迷失之人则不能辨识它,即使拥有也如同不曾拥有。

诗的后半部分继续探讨了般若智慧与修行者的关系,以及这种智慧超越世俗的特性。整首诗通过对般若神珠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深奥的禅理世界和禅宗修行者追求的境界。

收录诗词(5)

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姓氏里居不详。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

  • 生卒年:739—824

相关古诗词

孤寂吟

时人见余守孤寂,为言一生无所益。

余则闲吟孤寂章,始知光阴不虚掷。

不弃光阴须努力,此言虽说人不识。

识者同为一路行,岂可颠坠缘榛棘。

榛棘茫茫何是边,只为终朝尽众喧。

众喧不觉无涯际,哀哉真实不虚传。

传之响之只不闻,犹如灯烛合盂盆。

共知总有光明在,看时未免暗昏昏。

昏昏不觉一生了,斯类尘沙比不少。

直似潭中吞钩鱼,何异空中荡罗鸟。

此患由来实是长,四维上下远茫茫。

倏忽之间迷病死,尘劳难脱哭怆怆。

怆怆哀怨终无益,只为将身居痛室。

到此之时悔何及,云泥未可访孤寂。

孤寂宇宙穷为良,长吟高卧一闲堂。

不虑寒风吹落叶,岂愁霜草遍遭霜。

但看松竹岁寒心,四时不变流清音。

春夏暂为群木映,秋冬方见郁高林。

故知世相有刚柔,何必将心清浊流。

二时粗糖随缘过,一身遮莫布毛裘。

随风逐浪住东西,岂愁地迮与天低。

时人未解将为错,余则了然自不迷。

不迷须有不迷心,看时浅浅用时深。

此个真珠若采得,岂同樵夫负黄金。

黄金烹练转为真,明珠含光未示人。

了即毛端滴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尘。

尘滴存乎未免?,莫弃这边留那边。

直似长空搜鸟迹,始得玄中又更玄。

举一例诸足可知,何用諵諵说引词。

只见饿夫来取饱,未闻浆逐渴人死。

多人说道道不行,他家未悟诈头明。

三寸利刀开旷路,万株榛棘拥身生。

尘滓茫茫都不知,空将辩口泻玄微。

此物那堪为大用,千生万劫作贫儿。

聊书孤寂事还深,钟期能听伯牙琴。

道者知音指其掌,方贵名为孤寂吟。

形式: 古风

玩珠吟

识得衣中宝,无明醉自惺。

百骸俱溃散,一物镇长灵。

知境浑非体,寻珠不定形。

悟即三身佛,迷疑万卷经。

在心心岂测,居耳耳难听。

罔像先天地,渊玄出杳冥。

本刚非锻鍊,元净莫澄停。

盘泊逾朝日,玲珑映晓星。

瑞光流不灭,真澄浊还清。

鉴照崆峒寂,劳笼法界明。

剉凡功不灭,超圣果非盈。

龙女心亲献,蛇王口自倾。

护鹅人却活,黄雀义犹轻。

解语非关舌,能言不是声。

绝边弥瀚漫,三际等空平。

演教非为教,闻名不认名。

二边俱不立,中道不须行。

见月休看指,归家罢问程。

识心岂测佛,何佛更堪成。

形式: 古风

骊龙珠吟

骊龙珠,骊龙珠,光明灿烂与人殊。

十方世界无求处,纵然求得亦非珠。

珠本有,不升沉,时人不识外追寻。

行尽天涯自疲寂,不如体取自家心。

莫求觅,损功夫,转求转灭转元无。

恰如渴鹿趁阳燄,又似狂人在道途。

须自体,了分明,了得不用更磨莹。

深知不是人间得,非论六类及生灵。

虚用意,损精神,不如闲处绝纤尘。

停心息意珠常在,莫向途中别问人。

自迷失,珠元在,此个骊龙终不改。

虽然埋在五阴山,自是时人生懈怠。

不识珠,每抛掷,却向骊龙前作客。

不知身是主人公,弃却骊龙别处觅。

认取宝,自家珍,此珠元是本来人。

拈得玩弄无穷尽,始觉骊龙本不贫。

若能晓了骊珠后,只这骊珠在我身。

形式: 古风

赠夫诗三首(其一)

不忿成故人,掩涕每盈巾。

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