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止善归茅山

句曲仙人止善君,乱离何处避尘氛。

独乘一苇淩沧海,谁共三茅管白云。

丹井洗瓢分石髓,宝函封检秘天文。

他年定有方壶约,几夜苏台候鹤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止善的仙人与友人王归隐茅山的场景,充满了道家的超脱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联“句曲仙人止善君,乱离何处避尘氛”,开篇即以句曲仙人喻指止善,暗示其超凡脱俗,同时点明了在乱世中寻求避世之境的主题。尘氛象征世俗的纷扰与苦难,止善选择远离这些,寻找心灵的净土。

颔联“独乘一苇淩沧海,谁共三茅管白云”,进一步展现止善的超然形象。一苇渡江,象征着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而与三茅(道教名山)共管白云,则寓意着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以及对道家仙境的向往。

颈联“丹井洗瓢分石髓,宝函封检秘天文”,描绘了止善在茅山的生活情景。丹井洗瓢,象征着炼丹求道的过程;分石髓,可能暗指获取灵药或修炼资源;宝函封检,代表了守护秘密与知识的严谨态度。这一联不仅展现了止善的修行生活,也体现了他对道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尾联“他年定有方壶约,几夜苏台候鹤群”,表达了对止善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方壶是传说中的仙岛之一,象征着理想的仙境;苏台则可能是指古代的园林或宫殿,这里借以表达对止善归隐生活的期待与憧憬。几夜候鹤群,既是对止善闲适生活的描绘,也暗含了对友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止善归隐茅山的超脱与宁静,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和友情的向往。

收录诗词(542)

成廷圭(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元章,又字礼执。好读书,工诗。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间,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晚遭乱,避地吴中。卒年七十余。有《居竹轩集》

  • 字:原常
  • 籍贯:元芜城

相关古诗词

游平江瑞光寺

水殿云廊取次开,不论庐阜与天台。

窗间燕雀驯相近,池上龟鱼唤亦来。

春雨久荒红药圃,香烟遍烧碧莲台。

上方似可容吾隐,也伴高僧坐石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送学无遇长老归江南

新赐袈裟染茜红,拈花消息悟灵峰。

大开海会容三教,远致嵩呼祝九重。

贝叶有书驮白马,葛藤无语问黄龙。

湖船满载燕山月,归照招提万树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送钱万户归泉南

八月归来下泽车,将军此意复何如。

十年不佩封侯印,万卷惟收教子书。

风月祇今尊有酒,江湖何处食无鱼。

建溪为谢罗从事,久不题诗寄竹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吊顾野王故居

宝云寺里旧祠堂,自汲清泉酬野王。

白马有神嘶古道,青衣无梦到禅床。

尘销坏壁书千卷,土蚀残碑字几行。

欲借《玉篇》遗稿看,山僧无语立斜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