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览镜》,是明代诗人陈守一的作品。通过“览镜”这一行为,诗人表达了对自我形象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
首句“缘何愁绪剧”,诗人以自问的方式,揭示了内心的复杂情绪,似乎在寻找一个解释或答案,为何会有如此沉重的忧愁。接下来,“览镜鬓如斯”,通过镜子映照出自己的鬓发,诗人将外在的衰老与内在的忧虑联系起来,暗示岁月的流逝给心灵带来的影响。
“面目空相识,肝肠那得知”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我认知的矛盾。诗人感叹即使熟悉自己的面孔,也无法真正理解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这反映了人与自我之间的隔阂。接着,“云霞怜幻影,松柏愧芳姿”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景象赋予情感,云霞似乎同情着镜中虚幻的形象,而松柏则因无法达到镜中芳姿的完美而感到羞愧,以此来比喻诗人对自己形象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独有天边月,清光似旧时”一句,诗人找到了一种超越个体局限的寄托——天边的月亮。尽管时光流转,但月亮的清辉依旧如初,象征着永恒不变的美好。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寄托了对内心平静和永恒美好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览镜”这一日常行为,深入探讨了自我认知、时间流逝、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对永恒的追求等主题,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