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郭祥正所作的《可惜》。诗中描绘了春天花朵凋零、春光逝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首句“可惜花飞尽”,直接点明了春天的花朵已凋谢,流露出一种惋惜之情。接着,“春归客未归”一句,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与人的离散相联系,暗示了诗人自己尚未归来,或许是指诗人未能及时回到故乡或心中向往的地方,增添了诗的意境深度。
“艰难行路险,老大赏心稀”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通过描述行路的艰难和年岁渐长后赏心悦目的事物变得稀少,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岁月无情的深刻感悟。这里不仅有关于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有对人生经历的反思。
“翰墨谁曾问,渔樵与愿违”两句,转而探讨了文人与世事的关系。诗人自问,自己的文字(翰墨)是否有人关注,是否有人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渔樵)的向往,但又难以实现的愿望。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
最后,“江干空驻目,藜杖得相依”两句,以景结情,描绘了诗人独自站在江边,凝望远方,手中拿着藜杖,似乎在寻求某种依靠。这一画面充满了孤独与寂寞感,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生体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复杂人生境遇中的情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