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的《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中的第十二首。董其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友人陈仲醇东佘山居所的赞美与怀念。
首句“清时岂有放江潭”,表达了在清明的时代,为何会远离繁华,隐居于江边的感慨。接着,“故里风烟不可堪”则点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家乡的景象已难以承受,暗示了某种内心的痛苦或变故。
“巳分浮家苕霅曲”一句,诗人自述已经习惯了漂泊的生活,如同苕霅溪畔的舟子,随波逐流。而“忆曾对宇岘亭南”则回忆起与友人在岘亭南边共度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过去友情的怀念。
“人间鸟道丸封一”一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将人间的道路比作丸封的小径,形象地描绘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世事桑田海阅三”则进一步阐述了世事变迁,如同沧海桑田,经历了三次更迭,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
最后,“褊性幽栖真不恶,骊珠先巳被君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陈仲醇选择幽静生活态度的赞赏,同时也暗含着对友情的珍视。骊珠,原指珍贵的珍珠,这里借指友人的智慧或才华,诗人认为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才华值得探求和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