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示学人三十首(其二十三)》,由明代僧人释函可所作。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行止镇相随,不识何面口。”这两句诗以“行止”与“面口”相对比,形象地描绘了人在世间的行动与表现,暗示了人们在追求目标时往往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或本质。这里的“面口”可能象征着外在的表现或面具,而“行止”则代表了行动与实践。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提醒读者关注内在的真实自我,而非仅仅关注外在的表象。
“自古称上贤,只此无先后。”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推崇的贤者,并非因为他们的地位或时间上的先后,而是因为他们内在的品质和智慧。这强调了道德与智慧的重要性,超越了世俗的权力和时间的限制。
“可怜照镜人,迷头日狂走。”最后两句以“照镜人”为喻,讽刺那些盲目追求外在形象和虚荣的人,他们如同在镜子前狂奔,却迷失了自我,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这里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追求表面光鲜而忽视内在价值行为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生现象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关于内在价值与外在追求的思考,鼓励人们追求真正的智慧与品德,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荣耀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