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中四首(其四)

洞门萝月敞秋阴,策杖寻僧过宝林。

满地松云幡影乱,一帘夜雨磬声沉。

空怜幽梵香台寂,欲渡玄津法海深。

何日金绳开觉路,愿随罗什学吞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罗浮山中静谧而神秘的夜晚景象。诗人以洞门、萝月、秋阴、松云、夜雨、梵香、法海等元素,构建了一幅充满禅意与自然美的画面。

首联“洞门萝月敞秋阴,策杖寻僧过宝林”,描绘了诗人手持拐杖,穿过被月光洒满的洞门,踏入一片秋日的阴凉之中,寻找僧侣的场景。这里运用了“萝月”和“秋阴”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

颔联“满地松云幡影乱,一帘夜雨磬声沉”,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深邃。满地的松树与飘动的云雾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影子;夜雨轻轻敲打着帘幕,磬声在寂静中回荡,显得格外沉稳。这两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展现了山中夜晚的独特魅力。

颈联“空怜幽梵香台寂,欲渡玄津法海深”,表达了诗人对佛学的向往与追求。他虽能欣赏到山中的美景,却渴望深入佛法的海洋,探索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这里的“香台”象征着佛教的圣地,“玄津”则比喻通往智慧彼岸的途径,“法海”则是佛教经典与智慧的海洋。

尾联“何日金绳开觉路,愿随罗什学吞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学习佛法的期待与决心。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找到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跟随罗什大师(即鸠摩罗什,东晋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学习佛法,深入理解并实践佛法的教义。这里的“金绳”象征着指引智慧的道路,“吞针”则比喻深入学习佛法的艰难过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罗浮山中夜晚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佛法追求的深切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与精神世界的双重向往。

收录诗词(716)

李云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杂兴(其一)

浮山千万仞,上有珠树林。

云霞互亏蔽,鸾鹤巢其阴。

仄闻紫烟客,羽驾纷来临。

玉液有馀清,云璈多远音。

我无双飞燕,失路杳难寻。

安得如珠黍,聊用慰我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杂兴(其二)

潭中有浴鸟,相传是凤凰。

不饮复不啄,遍体生文章。

商风西北起,将举复回翔。

世无梧桐枝,尔当游何方。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杂兴(其三)

石洞何阴阴,中有千章木。

山风日夕吹,霜条森似玉。

苦节谅不移,肯受膏雨沐。

百卉在沃壤,芬芳徒过目。

志士处忧患,焉知不为福。

形式: 古风

杂兴(其四)

翩翩五距鸟,游戏在层城。

相呼浴醴泉,群飞啄琼英。

抗翼青云端,不受虞罗惊。

奈何燕与雀,蒿艾托馀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