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育王大觉禅师

山木悲鸣水怒流,百虫专夜思高秋。

道人方丈应无梦,想复长吟拟慧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翻译

山上的树木发出悲伤的声音,河水汹涌奔流,夜晚百虫似乎都在思念秋天。
修行人在小小的禅房里大概没有梦境,可能正在低声吟咏,模仿慧休的智慧吧。

注释

山木:指代山上的树木。
悲鸣:发出悲伤的声音。
水怒流:形容河水汹涌奔流。
百虫:各种昆虫。
专夜:整夜。
思:思念。
高秋:秋季的高位,寓意丰收或清凉。
道人:指修道之人。
方丈:佛教用语,指小禅房。
应无梦:应该没有梦境。
想复:想象中。
长吟:低声吟咏。
拟:模仿。
慧休:可能是某位以智慧著称的僧侣。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题为《寄育王大觉禅师》。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山木悲鸣水怒流,百虫专夜思高秋。"

这里,王安石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将山林中的树木、河流中的水以及夜间活跃的昆虫都赋予了情感。"悲鸣"指的是秋风中树叶的沙沙声,仿佛在悲泣;"怒流"则形容急促而有力的溪流声音,如同愤怒的吼叫。而"百虫专夜思高秋"则是昆虫在夜晚也似乎在思索着深秋的到来。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萧瑟、肃穆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思和对深远境界的追求。

"道人方丈应无梦,想复长吟拟慧休。"

这里,诗人提到了"道人方丈",意指禅师居住的小屋,"应无梦"则表达了禅师超脱世俗、心如止水的境界。而接下来的"想复长吟拟慧休",则是诗人对禅师长时间的吟咏和追求智慧休息之地的向往。通过这种写法,王安石表达了自己对于清净、超脱的心灵状态的渴望,以及对禅宗修行的一种认同。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的细腻感悟,而且也透露出他在政治风波中寻求心灵慰藉与超脱的愿望。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寄金陵传神者李士云

衰容一见便疑真,李子挥毫故有神。

欲去钟山终不忍,谢渠分我死前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寄显道

舟约刀头止岁前,故人专使手书传。

出门江口问消息,极目寒沙空渺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寄茶与平甫

碧月团团堕九天,封题寄与洛中仙。

石楼试水宜频啜,金谷看花莫漫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寄茶与和甫

綵绛缝囊海上舟,月团苍润紫烟浮。

集英殿里春风晚,分到并门想麦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