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

陶公恒得法外意,张颠独悟书中神。

口耳不到方是妙,言动可拟皆非真。

寒泉泠泠出空谷,幽鸟亹亹鸣阳春。

政索解人不可得,举似俗子翻成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陶公常能领悟超越常规的意境,张颠独自体悟书中的神韵。
只有在心灵深处才能达到至妙,任何言语和行动都难以完全真实表达。
清冷的泉水从山谷中潺潺流出,幽静的鸟儿在春天的阳光下婉转鸣叫。
真正理解的人难以寻觅,一旦向普通人展示,反而会招致误解和责怪。

注释

陶公:指晋代名士陶渊明。
法外意:超脱常规的意境或领悟。
张颠:唐代书法家张旭。
书中神:书法艺术中的神韵。
口耳不到:不依赖于口传耳授。
妙:极妙,高深的境界。
言动可拟:言语和行动可以模仿。
非真:并非真正的精髓。
寒泉:清凉的泉水。
泠泠:流水声。
空谷:寂静的山谷。
幽鸟:隐秘的鸟儿。
亹亹:连续不断。
政:偏偏,正好。
解人:理解的人。
不可得:难以找到。
俗子:普通人。
翻成嗔:反而变得生气。

鉴赏

这首宋诗《偶题》是徐瑞所作,通过对陶渊明和张旭两位古代文人艺术风格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艺术境界的追求。首句“陶公恒得法外意”赞扬了陶渊明在艺术创作中常能突破常规,传达出独特的意境;“张颠独悟书中神”则赞美了书法家张旭在书法艺术中的独特领悟,暗示其作品富有神韵。

接下来两句“口耳不到方是妙,言动可拟皆非真”,强调真正的艺术妙处在于无法用言语或模仿来完全表达,只有亲身感受才能体会其精髓。诗人通过“寒泉泠泠出空谷”和“幽鸟亹亹鸣阳春”的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出这种超然的艺术氛围。

最后两句“政索解人不可得,举似俗子翻成嗔”,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能理解并欣赏这种高雅艺术的人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在世俗人群中,这种艺术往往不被理解和接纳,反而会引起误解和责怪。

整首诗以艺术评论的形式,寓含了诗人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体现了宋诗的哲理性和深沉之美。

收录诗词(362)

徐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祖父云岩、叔祖东绿皆善诗,叔父洁山居士,弟可玉、宗玉,从弟楚玉、兰玉皆有文才,次第任散官。所著则《松巢漫稿》,卒年七十一。吴存挽之曰:“善人已矣,空留千百年番水之名;后世知之,当在数十卷松巢之稿!”其见重于当时如此。后许竹南《有怀》诗云:“江北江南老弟昆,三生文会几评论。蚤知倾盖头俱白,悔不连床话共温。洲没草枯芳士歇,巢倾鹤去故枝存。至今惟有湾头月,照我溪南水竹村。”

  • 字:山玉
  • 号:松巢
  • 籍贯:江西鄱阳
  • 生卒年:1255~1325

相关古诗词

寄芳洲先生

秋入郊原四望空,石梁老树立西风。

文章子不减班掾,丘壑吾能过庾公。

池上纷纷成底事,尊前兀兀有奇功。

山中芋栗今朝熟,万一寻盟榾柮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寄周南翁用月湾寒食韵

独梦云千里,清愁雨一林。

江山空有约,桃李易成阴。

自是乖幽赏,何由话苦心。

兴来当径造,剪烛夜堂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寄宗玉弟

日长独坐耿相思,每报平安慰我饥。

举动岂知遭齿舌,送迎谁念用符移。

转丸鸣镝应无滞,絅锦韬旌未是痴。

更著加餐题纸背,晚成在子莫忧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徐逢原求墨

北李骨朽呼不起,老石珍藏痴可怜。

松身镜面徒外美,犀纹玉质知谁传。

古今赏览那复有,举世缪幻何由湔。

一螺点漆倘寄我,会见枯笔生春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