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越州(其一)

稽山岩壑深复高,思之谁妙丹青毫。

霜缣若得一千幅,伻图何必乘兰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

翻译

稽山的山谷深远又高峻,想象它的美要用什么画笔描绘呢?
如果能得到一千幅描绘稽山的霜缣画卷,就不必再乘坐小船去亲自欣赏了。

注释

稽山:指浙江绍兴的名山。
岩壑:山石沟壑,形容山势险峻。
妙:精妙,绝妙。
丹青毫:丹青指绘画,毫指画笔。
霜缣:洁白如霜的细绢,古代常用于书画。
一千幅:极言数量多,表示对画卷的渴望。
伻图:使者所携带的地图或画卷。
兰舠:古代的小船,这里代指舟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通过对山岩之美的追求和想象,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概念。开篇“稽山岩壑深复高”,即刻画出一幅雄伟壮丽的山岩图景,其“深复高”的叠字使用,不仅加强了视觉效果,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无限赞叹。

接着,“思之谁妙丹青毫”中,诗人将自己心中的山水之美与画家笔下所绘相提并论,用“丹青”形容画家的精妙笔触,暗示诗人内心所构想的山水画作,其精致程度不亚于技艺高超的画家。这里的“思之”,则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深刻感受与个人情感的投射。

后两句“霜缣若得一千幅,伻图何必乘兰舠”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首先,“霜缣若得一千幅”,诗人将自己心目中那份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比作无数画卷,这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极高评价,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广阔。

而“伻图何必乘兰舠”,则是在说即便是技艺超群的画家,也不需要通过具体描绘来表现这种美,而诗人的笔墨已经能够把握住这份美。这里的“伻图”,意指画家的技法,表明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常规的艺术表现方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内心与外在山水景观的交织,构建了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超拔和审美享受。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也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追求。

收录诗词(25)

张士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忆越州(其二)

平湖八百里多奇,君曾纵赏无馀遗。

不知风月谁为主,夷犹未必如当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官舍书事二首(其二)

官舍如僧舍,翛然万虑清。

等闲无客到,容易有苔生。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庚]韵

官舍书事二首(其一)

一载涪江上,转添山野情。

手携僧共出,笔放吏归耕。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庚]韵

知邵武县祷雨大有感应任满作诗纪其事

乞灵曾爇一炉烟,言下霶沱救旱田。

今日解龟留数字,要教来者更恭虔。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