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湖即席三首

四明太守爱西湖,想像桃源旧日图。

不放尘埃生水面,为传风月到皇都。

花开别屿千机锦,稻熟僯田万斛珠。

闻说儿童骑竹马,至今昂首望通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四明太守非常喜爱西湖,心中常有桃源旧时画卷的景象。
他不让尘土污染湖面,让清风明月的美景传播到京城。
湖中的花开如繁锦,稻田丰收似明珠堆积。
听说孩子们曾骑着竹马游玩,至今仍抬头望着那通往大道的路。

注释

四明:古代郡名,今浙江宁波一带。
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桃源:虚构的世外桃源,象征理想中的宁静之地。
图:画卷。
尘埃:灰尘。
风月:指自然景色和美好时光。
皇都:京都,皇帝所在的都城。
别屿:孤立的小岛。
千机锦:形容花开繁多,如织锦般美丽。
万斛珠:极言稻谷之多,比喻丰收。
竹马:儿童游戏时用竹子做的马。
通衢:大路,交通要道。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舒亶的《和西湖即席三首》之一,描绘了四明太守对西湖的热爱和治理有方。首句“四明太守爱西湖”表达了太守对西湖的深情厚意,如同桃源般的理想画卷。接着,“不放尘埃生水面”赞美了西湖的清洁,强调其宁静之美,仿佛将自然的风月之美传递至京城。

“花开别屿千机锦,稻熟陂田万斛珠”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盛开的花朵比作繁复的织锦,稻田里的丰收比作满溢的珍珠,形象地展现了西湖周边的美景和富饶景象。最后,“闻说儿童骑竹马,至今昂首望通衢”通过儿童的视角,描绘出人们对西湖美景的世代传承和向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西湖的深深眷恋。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展现出西湖的魅力以及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收录诗词(196)

舒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

  • 号:懒堂
  • 籍贯:慈溪(今属浙江)
  • 生卒年:1041-1103

相关古诗词

和游栖真寺见寄

曾是谈经一草堂,千年金碧欲飞飏。

顶峰有路青天近,绝壑无尘赤日凉。

月底露惊猿鹤梦,云中风动薜萝香。

芝?茶灶平生念,遥谢仙人白羽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新开西湖十洲之什

洗出烟华紫翠匀,再将绝景付重闉。

千山有影螺垂地,一水无尘镜照人。

香溅钓筒萍雨夜,绿摇花坞柳风春。

杖藜尽日沧浪兴,时有幽人岸白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楼试可游育王

参天松柏绿阴阴,古佛岩前一路深。

猿鸟不惊如有旧,云山相对自无心。

数泓寒水云藏雨,十里轻沙地布金。

杖屦更知非世境,上方日日海潮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雨中游仗锡

何人仗锡过千峰,雨里风烟转不穷。

暗壑水声清决决,深岩花气湿濛濛。

遥知雪岭开亭近,旧说云乡有路通。

自恨青鞋踏城郭,仙游长在梦魂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