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二兄书事三首(其一)

年少看书耻未多,壮心今岁沛中歌。

带江黄帜有蹻蹠,举国白头无绛何。

为我忠谋能有几,匪人阿比敢言他。

手攀荆葛藤萝近,敢把新凉取次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年轻时读书太少感到羞愧,今年壮志在沛中高歌。
江边飘扬着黄色旗帜,但只有少数人能坚持到底,全国上下白发苍苍,谁能带来红色的希望呢?
有多少人能为我献出忠诚的计策?非亲非故的人,又有谁敢直言不讳?
我攀爬荆棘藤蔓,只为接近真理,即使秋天的凉意匆匆而过,我也要勇敢面对。

注释

年少:年轻的时候。
耻:感到羞愧。
沛中:沛县,这里指代某个具体地点或情境。
带江黄帜:江边飘扬的黄色旗帜。
蹻蹠:比喻坚持到底的人。
举国:全国上下。
白头:形容人的年纪大。
绛:红色,象征希望。
忠谋:忠诚的计策。
匪人:非亲非故的人。
阿比:亲近的人。
荆葛藤萝:比喻艰难困苦。
新凉:初秋的凉意。
取次过:匆匆度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廌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和对国家忠诚的态度。开篇"年少看书耻未多"表达了诗人在年轻时并没有广泛地阅读过书籍,但现在已经到了壮年的他,内心充满了激昂的抱负和志向,用"今岁沛中歌"来形象地描绘这种精神状态。

接着的"带江黄帜有蹻蹠"和"举国白头无绛何"两句,则是通过对军旗在江边飘扬和老人头发皆为白色,无法再用丝线来束缚(比喻年岁已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事的关注以及国家的担忧。

"为我忠谋能有几,匪人阿比敢言他。手攀荆葛藤萝近,敢把新凉取次过"这两句,诗人表明自己愿意为国家出谋划策,尽管自己的能力有限,但仍然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用手攀着荆棘、藤萝来比喻自己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生存之道,并且能够从中寻找到新鲜和清凉,象征着诗人不畏艰难、敢于探索的精神。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时事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的壮志和忠诚,以及在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态度。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和人九日诗

三径就荒陶令宅,两峰高并杜翁情。

悲秋不奈黄花好,落帽谁怜白发生。

远岫薄云收细雨,晚林丹叶弄新晴。

登临俯仰寰区隘,欲驾风轮更上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人寄寇昌朝韵

久料腾骧空冀北,如何留滞困周南。

闻君载酒访狂客,把酒为君当剧谈。

上国分携今已久,丹砂未就我怀惭。

六蜚驾驭须天马,吾恐骅骝备两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和人游嵩韵

嵩高峻极压三川,周视方舆见广员。

绝顶固知天下小,泰山为占海隅偏。

白云散尽千林月,急雨收回万壑烟。

莫笑层峦高似岸,举头一握是玄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次仲砚诗

闻道端溪好,疑应为土风。

彼人非博识,此语未为公。

野客虽云美,才华恐未同。

濡毫滋墨外,文涣亦徒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