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侍讲程自靖州西归会于江陵二首(其一)

不以中书老见疏,斯文成就合穷居。

退之彻在南阳后,子美贫于天宝初。

绛帐归来宾客在,玉堂有此丈人欤。

片帆我已东南去,会见含香近紫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不再因年老被疏远于中书省,这样的文才应归隐度日。
韩愈在被贬至南阳之后,杜甫在天宝初年时生活困顿。
回到故乡后,宾客围绕,但玉堂之中还有这样德高望重的长者吗?
我已乘船向东南而去,期待能接近那紫气缭绕的神仙境界。

注释

不以:不再因为。
中书老:中书省的老臣。
见疏:被疏远。
斯文: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成就:才华。
合:应该。
穷居:隐居。
退之彻:指韩愈,字退之。
南阳后:被贬至南阳之后。
子美:杜甫,字子美。
贫于:在...时贫困。
绛帐:古代学府中的讲堂,这里指杜甫故乡。
归来:返回故乡。
宾客在:宾客众多。
玉堂:古代官署名,这里泛指显赫的官府或学者的住所。
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此处可能指有学问的长者。
片帆:孤舟。
东南去:向东南方向航行。
含香:形容香气,也象征神仙。
紫虚:紫色的天空,古人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宝昙的作品,题为《与侍讲程自靖州西归会于江陵二首(其一)》。诗中,诗人以两位唐代文学大家韩愈(退之)和杜甫(子美)的经历为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他自述并未因年老而被朝廷疏远,反而认为自己的文才更适合在清静的环境中追求学问,这体现了他对学术的坚守和淡泊名利的态度。

诗人提到韩愈在被贬至南阳之后依然坚持自我,杜甫在天宝初年虽然贫困却创作出许多佳作,以此暗示自己也有类似的境遇和志向。接着,诗人想象江陵玉堂之中是否还有像他们那样的贤者,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期待。

最后,诗人表示自己将乘船东行,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接近那些崇高的精神境界,即“紫虚”,寓意着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映射和个人的行程,展现了诗人对学术理想的执着和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收录诗词(278)

释宝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子规

荏苒春三月,声声何处寻。

艰难悲故国,激烈动归心。

血染红英乱,身藏绿树深。

欲归归未得,故故傍人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为王公明枢密寿

老子当年此日生,麒麟元在地中行。

岂惟谔谔人争忌,亦对堂堂目屡惊。

持国尚卑千斛力,总戎曾作万夫城。

经纶不似书痴绝,堪与君王造太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为王师宣子寿(其一)

风入床琴帝梦阑,蓬莱为辍老仙官。

袖曾有缚于菟手,头不须簪獬豸冠。

桃李无言民自乐,冰霜折指吏应寒。

西京人物如南渡,更躐三王一等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为王师宣子寿(其二)

已办香山铁石心,未妨富贵日侵寻。

荔枝黄压腰围重,琥珀红添盏晕深。

鸾镜黛眉无此画,雁行银甲有馀音。

剩呼歌舞为君寿,道眼何曾外物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