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叔怀其兄草堂

茆堂竹树水之滨,耕稼逍遥似子真。

小吏一身今倦宦,先生三亩独安贫。

欲抛县印辞黄绶,来伴山冠戴白纶。

祇恐明时收士急,不容家有两闲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茅草搭建的书房紧邻水边,耕作生活悠闲自在如你真
如今我这小官也厌倦了做官生涯,先生你独自守着三亩田地甘于清贫
想辞去官职摆脱黄色的官印,来和你一起戴上白色的隐士头巾
只怕在太平盛世朝廷急需人才,不允我们家中有两个无所事事的人

注释

茆堂:茅草搭建的房屋。
竹树:竹林树木。
水之滨:水边。
耕稼:耕田种地。
逍遥:自由自在。
子真:指过着田园生活的理想化人物。
小吏:小官吏。
倦宦:厌倦官场生涯。
先生:对长者的尊称。
三亩:古代一夫百亩,这里指少量土地。
安贫:甘于贫穷。
抛县印:辞去官职。
黄绶:古代低级官员的印绶,象征官职。
山冠:隐士的头巾。
白纶:白色的丝带,代指隐士服饰。
祇恐:只担心。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收士急:急需选拔人才。
两闲人:两个无所事事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其中蕴含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超脱。开篇“茆堂竹树水之滨,耕稼逍遥似子真”两句,以诗人亲切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田园场景,茆堂、竹树、水流和耕耘的画面构成了一种自然纯粹的生活状态。

接下来的“小吏一身今倦宦,先生三亩独安贫”两句,则是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自我安慰。诗人以“小吏”的角色表达了对仕途生活的厌倦,而“先生三亩独安贫”则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名利。

“欲抛县印辞黄绶,来伴山冠戴白纶”两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官职束缚,与自然为伍的愿望。“县印”和“黄绶”代表的是官职的象征,而“山冠”、“白纶”则是隐逸生活的象征。

最后,“祇恐明时收士急,不容家有两闲人”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担忧,以及对家庭责任的考虑。诗人害怕在忙碌的官场中耗费时光,不希望自己的家中出现两个无所事事的人。

整首诗通过对比官场与田园生活,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自然、自由和简单生活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社会责任感。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和仲庶夜过新开湖忆冲之仲涂共泛

水远浮秋色,河空洗夜氛。

行随一明月,坐失两孤云。

露发此时湿,风颜何处醺。

淹留各有趣,不比汉三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和吴相公东府偶成

承华往岁幸踌躇,风月清谈接绪馀。

并辔趁朝今已老,连墙得屋喜如初。

诛茅我梦江皋地,浇薤公思洛水渠。

敛退故应容拙者,先营环堵祭牢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和吴御史临淮感事

栅锁城扉晓一开,柂牙车轴转成雷。

黄尘欲碍龟山出,白浪空分汴水来。

澄观有材邀昧陋,霁云无力报奸回。

骚人此日追前事,悲气随风动管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和宋太博服除还朝简诸朋旧

呼门初起外廷臣,秀气棱棱动搢绅。

谈论坐来能慰我,篇章传出亦惊人。

生刍一束他年阙,伐木相求此地新。

便欲与君同乐处,穷通馀事不关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