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荆门张都官维见和惠泉

荒凉荆门西,泉水谁为泄。

发源虽甚微,来意不可折。

平铺清池满,皎皎自明澈。

甘凉最宜茶,羊炙可用雪。

炎风五月交,中夜吐明月。

太守燕已远,青嶂空嵲嵲。

泉上白发翁,来饮杯馔阙。

酌水自献酬,箕踞无礼节。

区区游泉人,常值午日烈。

回首忧重城,赏玩安能彻。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荒凉的荆门西边,泉水从何处流淌泄出。
虽然源头细小,但泉水的精神却不可忽视。
泉水平铺在清澈的池塘,明亮透彻。
这甘甜清凉的水最适合泡茶,煮羊时也能用它冷却肉。
五月炎热的风中,夜晚月亮依然明亮。
太守的宴席已经远离,只剩青嶂山孤独耸立。
泉边的老翁独自来饮水,宴席上的食物似乎也不够。
他拿起水壶自斟自饮,随意而无礼节。
我这个游泉之人,常常在正午烈日下漫步。
回望城中忧虑重重,如何能尽情欣赏这美景。

注释

荆门:地名,古代关隘。
泄:流泻,流出。
微:小,微不足道。
折:削减,减弱。
皎皎:明亮的样子。
羊炙:烤羊肉。
炎风:炎热的风。
青嶂:青翠的山峰。
阙:不足,缺少。
酌水:倒水,饮酒。
区区:谦辞,指自己。
午日烈:中午的阳光强烈。
重城:城市,这里指远方的都城。
彻:彻底,完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荆门西边一处荒凉之地,泉水虽然源头细小,但其流淌的意态坚决。泉水汇聚成清澈的池塘,既甘又凉,适合泡茶,也可解羊炙之热。五月炎炎热浪中,泉水在深夜里依然明亮如镜,映照着皎洁的月光。然而,太守已经离开,只剩下青嶂山孤独耸立。泉边的老翁独自前来品饮,虽无礼节,却自得其乐。诗人自己也常在此游赏,但在烈日下难免感到疲倦。最后,他感叹于城市的忧虑,难以尽情欣赏这山水之美。整首诗以景寓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尘世纷扰的感慨。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答琳长老寄幽兰白朮黄精三本二绝(其一)

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

解脱清香本无染,更因一嗅识真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腊中三雪

一腊不虚度,三雪自相因。

暗添池上凌,稍压麦中尘。

馀润想犹在,苦寒将及春。

慇勤欲尽酒,扶养病衰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腊雪五首(其一)

长恐冬无雪,今朝忽暗空。

细声闻蔌蔌,远势望濛濛。

湿润犹兼雨,倾斜半杂风。

丰登解多事,欢喜助三农。

形式: 五言律诗

腊雪次迟韵

冬储久未办,佳雪为人留。

谷豆入高廪,薪蒸转十辀。

纷纷了岁事,闵闵念农畴。

家有二顷田,一顷种米麰。

风声夜中变,飞霰晓未休。

粗毕今岁寒,复免来年忧。

天公知人心,未祷得所求。

倾瓢有遗酌,起和田中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