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其一)

伯牙负高操,引曲辄入神。

从师蹈东海,延颈四无人。

洪波荡大壑,悲鸟方号群。

白日坐失色,山林忽不分。

精气一以变,此调得其真。

世俗蔽闻见,千载递相因。

遗世伎始妙,绝弦多苦辛。

自非钟子期,古道难具陈。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杂兴(其一)》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描绘伯牙弹琴的场景,展现了音乐与自然、心灵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对知音难遇的感慨。

首句“伯牙负高操,引曲辄入神”,开篇即点出伯牙高尚的琴艺,他演奏的曲子仿佛能直接触动人心的深处。接着,“从师蹈东海,延颈四无人”描绘了伯牙求学的艰辛和孤独,他远赴东海拜师,四周空无一人,暗示了他追求艺术道路上的寂寞与挑战。

“洪波荡大壑,悲鸟方号群”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伯牙琴声的震撼力,如同洪波在深谷中激荡,悲鸣的鸟儿在空中哀嚎,形象地展示了音乐的感染力。接下来,“白日坐失色,山林忽不分”进一步渲染了音乐的魔力,它让白昼黯然失色,使山林界限模糊,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音乐所笼罩。

“精气一以变,此调得其真”表达了音乐能够改变人的情感和精神状态,真正传达了音乐的本质。然而,“世俗蔽闻见,千载递相因”指出在世俗的偏见下,真正的音乐艺术往往被误解和忽视,历经千年依然如此。

最后,“遗世伎始妙,绝弦多苦辛”强调了只有超越世俗,才能真正领略音乐的美妙,而追求这种境界往往伴随着极大的困难和痛苦。“自非钟子期,古道难具陈”则借用了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感慨,只有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才能完整地理解并欣赏伯牙的音乐之道。

整首诗通过对伯牙琴艺的赞美和对知音难遇的感慨,展现了音乐与心灵、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与艰辛。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杂兴(其二)

离朱不逆景,师旷不逆风。

所用一以失,化为瞽与聋。

辔策出大御,绳墨出巧工。

顾眄即千里,结构临层穹。

束手宁自甘,徇人道乃穷。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杂兴(其三)

良材出大国,群构集明堂。

欂栌相支持,榱桷硕且长。

飞栋郁云兴,高轩间重梁。

众人称壮丽,输子起彷徨。

柱小亦已挠,朽蠹处中央。

迨天方晦阴,室家罗四厢。

行者苦无休,居者歌慨慷。

风雨一漂摇,不知僵路傍。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杂兴(其四)

良马踬路岐,善言踬嫌疑。

称乐自云早,日月寝已驰。

黄金不可作,美酒多所宜。

清风响高唱,令德含妙辞。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杂兴(其五)

太元秉经纬,天地自生成。

阴阳递消息,四时相虚盈。

雷雨鼓神气,日月宣华英。

絪缊交二仪,周流列五行。

至和液甘露,盛德厌欃枪。

唐虞且法象,明良熙穆清。

垂衣御三事,大治无常名。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