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作寄朱行中

舜不作六器,谁知贵玙璠。

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

相如起睨柱,头璧与俱还。

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

虽微韩宣子,鄙夫亦辞环。

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

形式: 古风

翻译

舜帝不制作六种器具,谁又能理解宝玉的价值。
可悲啊,楚国的狂士,怀抱着未经雕琢的美玉,在空山中呼唤着它的价值。
蔺相如抬头看着宫殿的柱子,连同头上的玉璧一起归还给赵王。
这又怎能比得上郑国的子产,他以礼仪治国,国家因此安宁。
即使是最微小的韩国宣子,也会拒绝华丽的环佩。
直到今天,他的清廉仍然照亮了尘世。

注释

玙璠:古代的一种美玉。
楚狂士:指楚国的隐士接舆,以其行为狂放著称。
睨柱:形容蔺相如面对强权时的坚定目光。
郑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以礼治国。
鄙夫:谦称自己或地位低微的人。
凛然:严肃而令人敬畏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名为《梦中作寄朱行中》。从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来看,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开篇“舜不作六器,谁知贵玙璠。”这里借古圣帝舜不制造六种宝器来反问什么是真正值得珍贵的。舜是传说中的古代圣君,不为世俗财富所动,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高洁品质。

接着“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引用了《庄子》中楚狂人的故事,表达了对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的赞美。楚狂人抱着宝玉在空山中呼叫,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与世俗利益无关的纯粹精神追求。

“相如起睨柱,头璧与俱还。”这里提到的“相如”是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他曾经在作《子虚赋》时,因不满意而拔下头上的玉璎摔去。这个故事寓意着作者对物质财富的轻视和追求高洁艺术境界的决心。

“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提到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郑子产,他以德行治理国家,使得国泰民安。这里借他来比喻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即便处于高位,也能保持自己的清静不为外界所动。

“虽微韩宣子,鄙夫亦辞环。”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那些虽然官职不高但仍然坚守自己品行、不受物欲诱惑的人的赞赏。韩宣子是战国时期的士人,以廉洁著称,这里用“鄙夫”自指,显示出作者对于这种品质的自我认同。

最后,“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表达了苏轼自己对物质财富从不贪图,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这里的“凛然”形容一种超脱尘世、光明磊落的心境。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历史人物和故事,展现了作者对于高洁品格和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他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不染。在苏轼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我追求和生命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答径山琳长老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春帖子词:皇帝阁六首(其一)

霭霭龙旂色,琅琅木铎音。

数行宽大诏,四海发生心。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侵]韵

春帖子词:皇帝阁六首(其二)

旸谷宾初日,清台告协风。

愿如风有信,长与日俱中。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东]韵

春帖子词:皇帝阁六首(其三)

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

从今八千岁,合抱是灵椿。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