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净明塔的庄严与神秘氛围。首句“月满汾川宝铎寒”,以满月映照汾河,宝铎(佛塔上的铃铛)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肃穆的环境。接着,“谁来此地葬金棺”一句,引出净明塔的历史背景,暗示这里曾安放着高僧的遗骸,增添了塔的神圣色彩。
“育王得道行空际,尊者飞光出指端”两句,赞美了高僧修行的成就,他们超越了世俗,达到了心灵的自由境界,其智慧之光甚至能从手指间溢出,照亮周围的世界。这种超凡脱俗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佛法的深邃与伟大。
“天上凝云常覆定,人间劫火漫烧残”则进一步描绘了净明塔所处环境的宁静与永恒。即使是在动荡的人世间,塔顶的云层似乎也保持着稳定,象征着佛法的恒久不变;而下方的劫火虽能烧毁一切物质,却无法触及塔内的精神世界,强调了佛法对于物质世界的超越性。
最后,“三千世界无留迹,聊向阎浮示涅槃”总结了全诗的主题。三千世界中的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不留痕迹,唯有通过佛法的指引,才能达到涅槃的彼岸,即解脱轮回、达到精神的彻底净化。这不仅是对净明塔的赞颂,也是对佛法智慧的深刻揭示。
整首诗通过对净明塔及其所蕴含的佛教哲学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佛法的崇敬和对宇宙真理的探索,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