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彦泯对圆相观音菩萨瑞像的赞美和颂扬。诗人以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观音菩萨的形象:她慈悲为怀,身披晶莹碧霞般的光芒,如同一轮静止在夜空中的明月,身上装饰着繁花般的璎珞,显得庄重而神圣。她的爱心无所畏惧,普度众生,而她的形象因应不同的众生形态有所差异。
诗人强调观音菩萨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她在圆通法门中位居首位,其名号之多如恒河沙数。观音的智慧和慈悲无处不在,连燕子都能感受到她的教化,而乌鸦也在夕阳下发出感叹。诗人抬头仰望,眼中充满敬意,称颂她的名字能断除众生的苦难。
最后,诗人通过“砧杵落谁家”的景象,暗示观音的慈音能够穿透世俗生活的琐碎,带来清净与安宁。整首诗充满了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和对佛法的赞叹,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