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肃毅侯挽诗四首(其二)

连珠臣炮后门枪,天假勋臣事业昌。

南国旌旗三捷报,北门管论九边防。

平生自诩杨无敌,诸将犹夸石敢当。

何意马关盟会日,眼头铅水泪千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挽诗以李肃毅侯为对象,表达了对其功绩与人格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转折点上所发生事件的深切感慨。

首句“连珠臣炮后门枪”,形象地描绘了李肃毅侯在军事上的英勇表现,如同连珠炮一般连续击退敌人,展现了他在战场上的非凡才能和勇气。

“天假勋臣事业昌”则赞美了李肃毅侯因其卓越的功勋而受到上天的眷顾,事业蒸蒸日上,成就辉煌。

“南国旌旗三捷报”、“北门管论九边防”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李肃毅侯在南征北战中的卓越表现,不仅在南方取得了三次胜利,还在北方稳固了边防,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平生自诩杨无敌,诸将犹夸石敢当”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赞扬了李肃毅侯如同杨家将一般勇猛无敌,诸将也像石敢当一样忠诚可靠,体现了他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在军队中的崇高威望。

然而,“何意马关盟会日,眼头铅水泪千行!”却在最后揭示了诗人对历史转折点的深刻反思。在马关条约签订这一历史时刻,原本英勇的将领眼中却流下了泪水,这不仅是对国家主权丧失的痛心,也是对和平与正义的呼唤。整首诗在赞扬英雄的同时,也蕴含着对历史教训的深思,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收录诗词(845)

黄遵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字:公度
  • 籍贯:汉族客家
  • 生卒年: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李肃毅侯挽诗四首(其三)

毕相伊侯久比肩,外交内政各操权。

抚心国有兴亡感,量力天能左右旋。

赤县神州纷割地,黑风罗刹任飘船。

老来失计亲豺虎,却道支持二十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李肃毅侯挽诗四首(其四)

九州人士走求官,婢膝奴颜眼惯看。

满箧谤书疑帝制,一床踞坐骂儒冠。

总无死士能酬报,每驳言官更耐弹。

人哭感恩我知己,廿年已慨霸才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寄题陈氏峥庐(其一)

前者主人翁,我曾侍杖履。

后者继主人,雁行我兄弟。

滔滔大江流,前水复后水。

一息不停留,百川互输委。

翁昔笑倚栏,早识生灭理。

蓬蓬马鬣高,万古藏于是。

一官甫归来,乃无托足地。

生当大乱时,忠贤或祈死。

人至以死祈,世事可知矣!

嗟嗟我华种,受生即患始。

尽是无父人,呼天失怙恃。

弱肉供强食,谁能保没齿?

翁今顺化去,万事责可已。

呼龙下大荒,倘作神游戏。

屋后《瘗鹤铭》,是翁记默示。

价前红杜鹃,是子所染泪。

鹤冢鹃巢间,乃我寄题字。

揣翁垂爱心,万一肯留视。

形式: 古风

寄题陈氏峥庐(其二)

负墙一病叟,吞声几欲哭。

居此三四世,手执茅衣屋。

作犬不守门,作猱不升木。

坐令田荒芜,万事付手束。

自官教我耕,暂学种蔬蔌。

横纵济尽通,方整帛有幅。

门前桑竹茶,坐我树阴绿。

携儿哺鸡雏,反盎有馀粥。

倘官遂设施,庶几一年蓄。

何期麦尝新,不及今兹孰。

炭船溯湘来,篙工偶托足。

称官老陈米,意比凶年谷。

长沙露行客,肩挑笑歌逐。

城中诸娄罗,莫敢侵半菽。

沈沈石墨缘,穷搜到地轴。

家家易金归,乐祸天雨粟。

人人他不知,只知小人腹。

帝清爱下民,赖官锡民福。

官胡弃民归,世亦嫌薄禄。

江神夹海若,蹴我国日蹙。

无人救饥溺,听我饱荼毒。

社时操豚蹄,待向墓前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