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小松吴宝鼎砖拓本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武昌材瓦以朽腐,太初宫畔昭明居。

昭明楼阁高千丈,不作卑宫神禹想。

尔时陶尽公卿,此日遗文搜嵻崀。

黄金斑斓车耳失,小篆犹存一十一。

遥知鼛鼓偏荒村,木梯浮江非所恤。

苍苔碧藓吹东风,烧砖比玉坚相同。

紫盖黄旗俱寂寞,荒凉铜雀大河东。

铜雀之研几春秋,此砖幸未经雕锼。

江南春归花草稠,共醉田间聊以支吾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周震荣题于黄小松吴宝鼎砖拓本上的作品,通过对砖拓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古代文明的敬仰。首句“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暗含对武昌的疏离,接着批评了武昌材瓦的朽腐,对比了太初宫畔昭明居的古老与辉煌。诗人感叹昭明楼阁虽高大,但不再有神禹那样的精神象征。

接下来,诗人提到陶尽公卿的时代已远去,昭明遗文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注意到砖拓上的小篆,尽管黄金斑斓的装饰已失,但文字犹在,反映出古人对文字的尊重。诗人想象着偏远村庄的鼛鼓声和简陋的木梯,表现出对民间文化的关注。

诗人进一步赞美砖瓦的坚固,即使在风雨中,也如同玉质一般坚韧。他借铜雀台的荒凉,寓言王朝的衰落,而砖拓则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最后,诗人感慨江南春色虽美,但面对砖拓这样的历史见证,人们更愿意沉醉于其中,借此寄托情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通过砖拓这一实物,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独特见解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厚意。

收录诗词(2)

周震荣(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筤谷。乾隆十七年举人。授江南青阳知县,移合肥,坐事罢去。再起直隶清苑县丞,迁永清知县,擢永定河南岸同知。好读书,购书都市,兼车累箧。工诗。尝助修《永清县志》

  • 字:青在
  • 籍贯:浙江嘉善
  • 生卒年:1730—1792

相关古诗词

无题(其一)

更有何人不断魂,春风如梦了无痕。

瘴云粉黛凋金齿,塞草琵琶度玉门。

禁漏星移穷碧落,沙磷雨湿哭黄昏。

舞衣歌板飘零尽,羞说明妃自有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无题(其二)

采葑下体忽遗捐,弃妇情同玉石坚。

葵未死心终向日,鸿虽断影不离天。

秋风纨扇浑闲事,人面桃花已往年。

傥许为容理膏沐,犹能巧笑受君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次韵陈莼涘同人招饮鉴远楼

一发中原夕照斜,青山何处是吾家。

倚楼有客吹羌笛,杨柳边声怨落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蕴山以近诗寄惠州舟中点定漫书纸尾

此事辟如作画然,得意乃在笔墨先。

龙晴一点却飞去,金针欲渡何由缘。

道子之笔项容墨,尚闻洪谷讥其专。

象外虽云得摩诘,设色何必非龙眠。

吾观营邱华原辈,胸中本有全山川。

层峦叠嶂架楼阁,野桥细路分水泉。

天然远近与向背,依约脉络相蝉联。

然后淡浓视意到,变化开阖非言诠。

此须多识多阅历,目存心鉴日复年。

位置乃能一一合,孰为粉墨黄朱铅。

洎乎神来气来候,但见一片成云烟。

向来所取尽糟粕,或进于道通于禅。

裹粮方能办远适,求鱼且莫思忘筌。

不到解衣盘礴裸,敢希神妙秋毫巅。

谢生新诗录寄我,正值惠州初放船。

短篷晴日为点定,罗浮日日横几前。

偶因即自悟妙理,再书纸尾词牵连。

生如问我何处得,得自远麓空江边。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