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山以近诗寄惠州舟中点定漫书纸尾

此事辟如作画然,得意乃在笔墨先。

龙晴一点却飞去,金针欲渡何由缘。

道子之笔项容墨,尚闻洪谷讥其专。

象外虽云得摩诘,设色何必非龙眠。

吾观营邱华原辈,胸中本有全山川。

层峦叠嶂架楼阁,野桥细路分水泉。

天然远近与向背,依约脉络相蝉联。

然后淡浓视意到,变化开阖非言诠。

此须多识多阅历,目存心鉴日复年。

位置乃能一一合,孰为粉墨黄朱铅。

洎乎神来气来候,但见一片成云烟。

向来所取尽糟粕,或进于道通于禅。

裹粮方能办远适,求鱼且莫思忘筌。

不到解衣盘礴裸,敢希神妙秋毫巅。

谢生新诗录寄我,正值惠州初放船。

短篷晴日为点定,罗浮日日横几前。

偶因即自悟妙理,再书纸尾词牵连。

生如问我何处得,得自远麓空江边。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翁方刚的作品《蕴山以近诗寄惠州舟中点定漫书纸尾》。诗中,作者将绘画艺术与山水诗境相融,强调创作中的灵感和技巧。他提到画家作画时,关键在于笔墨的运用,而真正的高妙之处在于画面之外的意境,如王维(摩诘)的画风,不必拘泥于具体的色彩描绘。翁方刚认为,像营邱、华原这样的画家,胸中有山水全貌,他们的作品层次丰富,远近有致,淡浓适宜,变化无穷,需要观察者有丰富的经验和内心感悟。

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理解,认为只有深入体验,才能达到神韵的境界,而不是仅仅追求技巧。他以惠州市舶点定的晴日景色为背景,将自己的领悟融入诗中,最后回应友人询问艺术心得,答曰心得源于自然山水之间。整首诗语言流畅,寓哲理于山水画论之中,体现了翁方刚独特的艺术见解。

收录诗词(41)

翁方刚(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阅江楼歌

昆仑一脉来夜郎,东流直下万里长。

包络滇黔汇交桂,中乃混一漓与湘。

浔梧百折到南海,全入牂牁归大洋。

端州城外石矶石,屹此四瞰为遮防。

三面皆山一面水,水又襟带山之旁。

初看七岩排北牖,金天逦迤腾光芒。

诸峰渐西势渐阔,远如两扇枨闑张。

一丝袅袅下天际,纡徐浩淼趋中央。

忽然斗起跑空立,一门万马争奋骧。

强弓迅矢发不及,白浪倒射苍崖苍。

束以孤亭受以峡,峡三十里皆羚羊。

建瓴屋下复有屋,崧台址本层层方。

因台拓扉俯峡底,不知更几千丈强。

大湘小湘出帆背,顶湖沥湖穿石梁。

龙湫又吐诸瀑下,峡口急斗声礌硠。

千岩树逼水关绿,万壑风溅山窗凉。

自此南江北江合,滔滔浩浩仍悠扬。

百里千里注海去,复接横浦浈含洭。

斜阳极天逆远翠,顷刻四壁皆江光。

云岚咫尺在几席,大书磨墨神苍茫。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铜马篇示冯生

我来岭西访铜柱,怀古一赋《铜马篇》。

摩挲铜鼓况已屡,有若手量铜马然。

忆昔伏波下交趾,骆越鼓正鸣阗阗。

闻声岂独思将帅,揽辔万里秋风前。

平生阅马千万匹,老眼默识形神全。

想像骅骝立突兀,斑驳霞雪生云烟。

空际嘶闻或风雨,意中蹄阔无山川。

遂空万古凡马相,一借三尺铜精传。

诏书特置宣德殿,太仆黄门几曾见。

夜半房星忽下流,铜龙掠影如飞电。

谁识来从鸢跕乡,却教作式龙楼院。

武皇旧立金马门,渥洼天厩如云屯。

当时枉费往西使,似尔才空冀北群。

须信骊黄牝牡外,别有倜傥权奇存。

买骨谁能悬揣度,按图更要勤求索。

定视蹄高鬣尾垂,不烦锦辔黄金络。

天机一片铸尔成,为尔暑寒燥湿无变更,就我模范腾光晶。

世间岂少九方皋与东门京,漫说骐驎地上行。

形式: 古风

雷州道中读道园学古录忆甲申冬曾读于此用录中韵作诗寄萚石蕴山未窥其旨也爰为改作

公撰南州仿中州,何啻宝书述左丘。

惜哉仅传石问答,空此妙语临芳洲。

南渡而后文渐敝,销金锅内米淅矛。

程学盛南苏学北,各主一二难兼收。

是时江表余前修,那无奇字扬付侯。

百年文献天半壁,孰与索隐还阐幽。

大都文儒富馆阁,亦有殷士将羊牛。

内府图书谁复识,宰相世系或可求。

在朝在野都一集,风雅可当元春秋。

所以自负汉庭吏,不肯毫末铅粉留。

惜墨几无一字著,岂碍万丈光芒流。

曲折渟蓄皆有故,彼夸多者真浮游。

杨范揭辈藻已弱,对此疑古彝鼎舟。

温研一过又三载,轺边海月凉悬钩。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秋晚重游雷州西湖兼怀确斋

湖上稻已长,倒渌于湖中。

飞舞百顷浪,抱郭成弯弓。

谁云潦水减,更觉亭阁空。

缅思昔来贤,大半嗟途穷。

最著苏与寇,乃及梁溪翁。

一笑坡翁言,杭颍谁雌雄。

我昨初秋来,行绕菡萏风。

野寺访遗碣,斜景余卧钟。

尚此携旧侣,词赋怀严终。

坚坐递传讽,僵立愁仆童。

江海倏霜露,风雨吟蛟龙。

秋光知君去,新霁为我容。

澄澄菰芡外,虽画难为工。

苍然起凉思,远磬生梵宫。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