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新庭树因咏所怀

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

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

下有无事人,竟日此幽寻。

岂惟玩时物,亦可开烦襟。

时与道人语,或听诗客吟。

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鸣禽。

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

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四月初,雾气蒙蒙,树叶已长成浓荫。
微风轻拂,景色宜人,庭院深深被树冠覆盖。
下面有个悠闲的人,整天在这幽静之处探寻。
他不只是欣赏季节的景物,也可借此舒展烦闷的心情。
时而与道士交谈,或者聆听诗人的吟唱。
春天充满了芬芳色彩,夜晚则有鸟儿的鸣叫。
偶然发现这宁静的境地,便忘却了世俗的纷扰。
现在才知道,真正的隐士,不一定要住在山林之中。

注释

霭霭:形容雾气浓厚的样子。
新树:指初生的嫩叶长成了。
风景:自然景色。
盖覆:遮盖,覆盖。
无事人:没有世俗事务缠身的人,指隐士。
竟日:整日,全天。
幽寻:在幽静的地方探寻。
玩时物:欣赏季节变换的景物。
烦襟:烦闷的心情。
道人:指道士,这里可能指隐居修行的人。
诗客:诗人。
芳色:花草的芳香和美丽的颜色。
鸣禽:鸣叫的鸟儿。
幽闲境:宁静闲适的环境。
尘俗心:对世俗事务的牵挂和烦恼。
真隐者:真正的隐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庭院景象。开篇“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两句,以“霭霭”一词形容四月初的天气,既有细雨,也带来湿润的空气,而新长出的树叶已形成了浓密的阴凉。接着,“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这片自然之美的赞赏与享受。

下半首“下有无事人,竟日此幽寻”表达了诗人作为“无事人”,整日在这宁静幽雅的地方徜徉自得。紧接着,“岂惟玩时物,亦可开烦襟”一句,不仅是对周围景致的欣赏,更暗示着通过这种享受来解开心中的烦恼。

“时与道人语,或听诗客吟”则描写了诗人在庭院中不仅与道人交流,也有机会聆听旅途中行吟诗句的游子。这里体现出一种文化生活的和谐与丰富。

接下来的“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鸣禽”两句,通过对春天美好景色的享受以及夜晚鸟儿鸣叫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最后,“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则表达了诗人的一个深刻认识:真正的隐逸并不一定要到深山林中去寻找,而是可以在平凡的生活环境中,也能找到一片宁静与自我。

整首诗通过对庭院春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文化生活和心灵世界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画竹歌

植物之中竹难写,故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形式: 古风

知足吟

不种一陇田,仓中有馀粟。

不采一株桑,箱中有馀服。

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

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

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

是物皆有馀,非心无所欲。

吟君未贫作,同歌知足曲。

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形式: 古风

祇役骆口驿喜萧侍御书至兼睹新诗吟讽通宵因寄八韵

日暮心无憀,吏役正营营。

忽惊芳信至,复与新诗并。

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

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

一吟三四叹,声尽有馀清。

雅哉君子文,咏性不咏情。

使我灵府中,鄙吝不得生。

始知听韶濩,可使心和平。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空闺怨

寒月沈沈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