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自净土步至功臣寺

山平村坞连,野寺钟相答。

晚阴生林莽,落日犹在塔。

行招两社僧,共步青山月。

送客渡石桥,迎客出林樾。

幽寻本真性,往事听徐说。

钱王方壮年,此邦事轻侠。

乡人鄙贫贱,异类识英杰。

立石象兴王,遗迹今岌嶪。

功勋三吴定,富贵四海甲。

归来父老藏,崇高畏摧压。

诗人巧讥病,牛领恣挑抉。

流传后世人,谈笑资口舌。

是非亦已矣,兴废何仓卒。

持归问禅翁,笑指浮沤没。

形式: 古风

翻译

山村相连,野寺钟声相应和。
傍晚阴云笼罩树林,夕阳依然照在塔顶。
我行走在路上,招呼两位僧人,共赏青山之月。
送别客人过石桥,迎接客人出林荫道。
探寻内心深处,倾听往事慢慢述说。
当年的钱王正当壮年,这里的人崇尚侠义。
乡人鄙视贫穷,却能识别真正的英雄豪杰。
树立石碑纪念王者,古迹如今仍巍峨。
他的功绩奠定三吴安定,财富冠绝天下。
百姓将他的事迹珍藏,敬畏其崇高威严。
诗人的巧妙讽刺,如牛角尖般犀利。
这些故事流传后世,成为人们谈笑的话题。
是非曲直已成过往,国家兴衰变化迅速。
带着疑问去询问禅师,他笑着指向浮云消散。

注释

山平:山村平坦。
村坞:村落。
野寺:野外的寺庙。
钟相答:钟声相互应答。
晚阴:傍晚的阴云。
林莽:茂密的树林。
落日:夕阳。
塔:塔楼。
行招:行走时招呼。
两社僧:两个僧人。
青山月:青山上的月亮。
渡石桥:过石桥。
出林樾:走出林荫道。
幽寻:深入探寻。
本真性:真实的本性。
往事:过去的事情。
徐说:慢慢讲述。
钱王:指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君主。
轻侠:崇尚侠义。
鄙贫贱:鄙视贫穷。
异类:与众不同的人。
英杰:杰出人物。
象兴王:象征王者兴起。
遗迹:古代遗迹。
岌嶪:高耸的样子。
三吴定:奠定三吴的安定。
四海甲:天下最富有的地方。
父老:乡亲们。
崇高:威严崇高。
畏摧压:敬畏其威严。
讥病:巧妙讽刺。
牛领:比喻钻牛角尖。
恣挑抉:任意挑剔。
谈笑资口舌:谈论的素材。
是非:对错。
兴废:兴盛衰败。
禅翁:禅师。
浮沤:比喻世事如泡影,转瞬即逝。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和子瞻自净土步至功臣寺》。诗中描绘了山间村庄、野寺与钟声相互呼应的宁静景象,傍晚时分,树林里暗影渐生,夕阳映照着古塔,显得静谧而庄重。诗人邀请僧侣一同漫步在青山之月色下,途中送别和迎接客人,展现出人情世故与自然的和谐。

诗中提及当地的历史人物钱王,他在壮年时期曾在此地显赫一时,乡人以贫贱为耻,却能识别真正的英雄。功臣寺的建立和遗迹见证了钱王的功绩,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功勋与富贵都如泡沫般消散。诗人以巧妙的笔触讽刺了历史的变迁和是非的短暂,最后将这些问题留给禅翁去解答,以“浮沤没”形象地比喻世事无常。

整首诗通过描绘景物和历史故事,寓言般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兴衰的深沉感慨,体现了苏辙诗歌的哲理性和艺术魅力。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其二)

我昔去彭城,明日河流至。

不见五斗泥,但见三竿水。

惊风郁飙怒,跳沫高睥睨。

潋滟三月馀,浮沉一朝事。

分将食鱼鳖,何暇顾邻里。

悲伤念遗黎,指顾出完垒。

缭堞对连山,黄楼丽清泗。

功成始逾岁,脱去如一屣。

空使西楚氓,欲语先垂涕。

形式: 古风

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其一)

东武厌尘土,彭门富溪山。

从兄百日留,退食同跻攀。

轻帆过百步,船底惊雷翻。

肩舆上南麓,眼界涵川原。

爱此忽忘归,愿兄且三年。

我去已匆匆,兄来亦崩奔。

永怀置酒地,绕郭多云烟。

形式: 古风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十一)

红炉厄夏景,团扇悲秋凉。

来鸿已遵渚,去燕亦辞梁。

冰蚕怀冻薮,火鼠安炎乡。

曲士漫谈道,夏虫岂知霜。

物化何时休,叹息此路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十)

吾兄昔在朝,屡欲请会稽。

誓将老阳羡,洞天隐苍崖。

时事乃大谬,宁复守此怀。

区区芥子中,岂有两须弥。

举眼即见兄,何者为别离。

尻舆驾神马,孰为策与羁。

弭节过蓬莱,海波看增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