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其一)

东武厌尘土,彭门富溪山。

从兄百日留,退食同跻攀。

轻帆过百步,船底惊雷翻。

肩舆上南麓,眼界涵川原。

爱此忽忘归,愿兄且三年。

我去已匆匆,兄来亦崩奔。

永怀置酒地,绕郭多云烟。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厌倦了东武的尘土,彭门却有丰富的山水。
我的堂兄停留了百日,我们一起散步用餐。
轻舟行驶过百步,船下激起的水声如雷翻滚。
我们乘着轿子上到南山坡,眼前尽是河流平原。
我如此喜爱这里,几乎忘记回家,希望兄长能再住三年。
我离开时匆匆忙忙,兄长的到来也是急切匆忙。
永远怀念在这里置酒共饮的地方,城郭四周云雾缭绕。

注释

东武:东武这个地方。
厌:厌倦。
彭门:彭门这个地方。
富:丰富。
从兄:堂兄。
百日:一百天。
退食:退朝后进餐。
同跻攀:一起攀登。
轻帆:轻盈的船帆。
船底:船下。
惊雷翻:像雷声翻滚。
肩舆:轿子。
南麓:南山脚下。
眼界:视野。
愿兄:希望兄长。
三年:三年时间。
去已匆匆:离开得很快。
崩奔:急忙赶来。
永怀:深深怀念。
置酒地:饮酒的地方。
绕郭:环绕城郭。
多云烟:云雾缭绕。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描绘了诗人从徐州迁往湖州途中,经过彭门时与兄长相聚的情景。诗中表达了对彭门山水的喜爱和与兄长共享时光的愉悦,以及对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东武厌尘土,彭门富溪山",诗人厌倦了都市的喧嚣,对彭门的山水之景心生向往。"从兄百日留,退食同跻攀",他与兄长相伴百日,一同游山玩水,享受简朴而宁静的生活。

"轻帆过百步,船底惊雷翻",船只轻快地行进,激起的波浪如雷声翻滚,展现了江河的壮丽景色。"肩舆上南麓,眼界涵川原",乘着肩舆登上南山,视野开阔,川原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爱此忽忘归,愿兄且三年",诗人沉浸在这美好的环境中,甚至忘记返回,希望兄长能在此多停留几年。然而,"我去已匆匆,兄来亦崩奔",他们都知道离别在即,各自的生活都在快速推进。

最后,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共饮之地,"永怀置酒地,绕郭多云烟",那环绕城郭的云烟,似乎承载着他们的友情和对过去的怀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色和与兄长的相处,传达出浓厚的手足亲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十一)

红炉厄夏景,团扇悲秋凉。

来鸿已遵渚,去燕亦辞梁。

冰蚕怀冻薮,火鼠安炎乡。

曲士漫谈道,夏虫岂知霜。

物化何时休,叹息此路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十)

吾兄昔在朝,屡欲请会稽。

誓将老阳羡,洞天隐苍崖。

时事乃大谬,宁复守此怀。

区区芥子中,岂有两须弥。

举眼即见兄,何者为别离。

尻舆驾神马,孰为策与羁。

弭节过蓬莱,海波看增亏。

形式: 古风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九)

五年寓黄阁,盛服朝玄端。

愧无昔人姿,谬作奇章迁。

还从九渊底,回望百尺巅。

身世俱一梦,往来适三餐。

天公本无心,谁为此由缘。

从今罢述作,尽付逍遥篇。

形式: 古风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八)

大道如衣食,六经所耕桑。

家传易春秋,未易相秕糠。

久种终不穫,岁晚嗟无粮。

念此坐叹息,追飞及颓阳。

天公亦假我,书成麟未伤。

可怜陆忠州,空集千首方。

何如学袁盎,日把无可觞。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