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

藜羹饭脱粟,穷达未须计。

日中困炎曦,到枕即昏睡。

营营百为扰,合眼尽遗弃。

翛然一榻间,烂熟见真意。

欲识太古风,去此不多地。

我愿四海平,圭窦永无事。

夏卧法曹簟,冬梦公孙被。

形式: 古风

翻译

藜草煮成的稀粥配糙米,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不必去计较。
太阳正午时分,炎热难耐,躺下就昏昏欲睡。
日常忙碌的各种事务纷扰不断,闭上眼就全部抛诸脑后。
在这简朴的床榻之间,我深感宁静,领悟了生活的真谛。
想要了解远古的淳朴风气,这里离它并不遥远。
我渴望天下太平,让一切纠纷永远消失。
夏天在司法官的竹席上纳凉,冬天梦见盖着公孙布的温暖。

注释

藜羹饭脱粟:藜草煮的稀粥和糙米。
穷达:顺境或逆境。
炎曦:烈日。
营营:忙碌的样子。
真意:生活的真谛。
太古风:远古淳朴的风气。
圭窦永无事:永远没有纠纷。
法曹簟:司法官的竹席。
公孙被:公孙布做的被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午睡》,描绘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欣赏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首句“藜羹饭脱粟”写出了诗人朴素的饮食,反映出其淡泊的生活态度。接着,“穷达未须计”表达了诗人不以世俗的荣辱得失为虑,强调内心的宁静。

“日中困炎曦,到枕即昏睡”描绘了夏日午后的困倦,但诗人选择的是及时休息,享受片刻的安宁。“营营百为扰,合眼尽遗弃”则批评了世间的纷扰,主张抛开俗务,回归内心深处的平静。“翛然一榻间,烂熟见真意”表达了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能深入领悟生活的真谛。

最后两句“欲识太古风,去此不多地”暗示了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离古代淳朴风气不远。结尾处,“我愿四海平,圭窦永无事”表达了诗人对于天下太平、社会安定的理想,而“夏卧法曹簟,冬梦公孙被”则以具体的场景,再次强调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午睡这一日常小事,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期盼。

收录诗词(678)

郑刚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字:亨仲
  • 籍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 生卒年:1088年—1154年

相关古诗词

壬申年封州自正旦雨至元宵不止

人图作元夜,剪纱累红莲。

天欲下膏泽,万瓦飞流泉。

烧灯雨何损,不过市井喧。

春若无此雨,从谁觅丰年。

痴儿騃女临管弦,见雨不止意缺然。

百千灯光祗照夜,山下一犁知几钱。

人间万事有轻重,况是作止当从天。

形式: 古风

壬寅年南游离白沙

木杪日未升,四野落寒雾。

昏濛失冈峦,咫尺见行路。

我独何区区,犯此寒色去。

重伤寄蹇身,百事已迟暮。

既不早冲跃,要津先自据。

又无二顷田,林泉闭门户。

方此念友朋,升斗活车鲋。

行行乖素心,芒刺欲谁负。

形式: 古风

天寒

清寒作新雪,玉花仅堆积。

云破煦朝曦,数霤忽消释。

馀阴变小雨,颇似烟羃羃。

时见庭前槐,枯梢水珠滴。

破愁无尊酒,慰眼有书籍。

涵泳度穷年,所得固清适。

形式: 古风

巨济弟书梦求诗为赋古风云

稽首叩微妙,下笔书符若风雨。

又复沃之琼丘泉,过口腹肠如火煮。

临行戒以食腥秽,转首蘧然成栩栩。

吾闻有梦皆想成,此梦怪奇非想取。

良由夙业种根净,故此通玄受真语。

会当役使三足乌,倒景乘风见王母。

惟予堕入世网中,非孔非颜莫知祖。

独知抱正禦魑魅,符篆常疑不吾补。

但留真火固脐下,每视丹砂贱于土。

饥来得饱即快意,荼荠膻臊等甘苦。

那知好慕长生人,保练形神乃如许。

因观侯梦悟昔非,叹恨此身殊椎鲁。

便寻金篦去眼膜,为汝他年看轻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