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汪松溪遗集并所著诗学汝为

近世作者何纷纷,牛毛麟角谁能分。

文人傅否生未必,要在光脑能常存。

先生往矣遗稿在,我得读之从后昆。

岂其天意假司命,乃遣大雅来扶轮。

文章可解妙难解,望候但觉春温温。

慨然想见公为人,坐公读书秋树根。

不疏不园邻郑村,村人往往罕识面,键关晤对惟皇坟。

界除一切可已事,放作百劫难刊文。

铸山煮海富研述,四始六际逾纷纶。

上追申克溯元本,下揖亨苌相讨论。

十年书成付庭鲤,六经未有如诗尊。

乃知文字有元气,得古独厚方深醇。

瓣香欲祝来已晚,私淑尚有伊川孙。

是真窥见法眼藏,不轿皇甫来韩门。

三时抱简声常吞,先生赍志良苦辛。

方今幸值右文代,石渠众彦趋如云。

此书一出有目见,先遣雅奏从天闻。

一编家置意中事,但恨不及当公身。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名为《题汪松溪遗集并所著诗学汝为》。黄景仁通过对汪松溪遗集的鉴赏,表达了对古代文学和学术传承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提到近世文人众多,而真正的文学价值在于作品能够长久流传于世。接着,黄景仁赞扬了汪松溪遗稿的价值,认为这些作品如同天意一般,通过大雅之士的扶持得以保存下来。他感叹文章之美难以言表,但给人以温暖之感,仿佛置身于春天之中。黄景仁想象着与汪松溪共处的情景,坐在秋树根旁,谈论学问,远离尘嚣,专注于学术研究。

诗中还提到汪松溪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从自然现象到历史哲学,无所不包。黄景仁认为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古代的智慧,也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具有深远的意义。他特别提到了汪松溪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认为其作品在当时甚至超过了六经的地位,体现了文字的原始生命力和深厚醇厚的内涵。

最后,黄景仁表达了对未能早些欣赏汪松溪作品的遗憾,但仍然自认是他的追随者,并希望此书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汪松溪的才华。他相信这本书将被广泛阅读,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前时代重视文学的欣慰之情。

整首诗充满了对古代文学和学术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汪松溪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展现了黄景仁作为一位文学鉴赏专家的独特视角和深厚情感。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题许萃和乐山书屋

昔游何山奇,东南黄海最。

但惊秀绝天地间,终愁险出人情外。

此地合让天为都,游之且难而况居。

若论卜筑何者得,我作主人山作客。

不待招邀满户庭,常与幽人借颜色。

能化城市为烟霞,最好未有如翁家。

市声祇用一墙隔,岚翠已教三面遮。

看山得山自来处,百里轩台陡云雾。

支峰散作万马奔,昂昂欲过窗前去。

此中读书生子孙,那不头角都嶙峋。

冯家四经旧守匣,邓氏一艺皆空群。

方知爱山有真乐,雀跃作游吾自笑。

愿托静者为平生,此意久取名吾名。

行当脱却谢公屐,来看君家一桁青。

形式: 古风

题汪坤仪图照(其一)

乘空列御是耶非,广袖飘如鹢退飞。

谁道高寒归不得,七重云护半铢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题汪坤仪图照(其二)

入寒林树月中新,岁岁看花让结邻。

盗取一枝凭告我,此间相隔几由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杂题郑素亭画册(其一)

月黯沈云多,山深夜泉长。

忽断疏钟撞,谁敌石门响。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