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杨卓林在壬子夏季离开榆林时,对当地百姓深厚情感的表达。诗中充满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当地民众深厚感情的感慨。
首联“榆阳旧岁历艰屯,满目疮痍气不春”,描绘了过去一年榆林地区遭受的艰难困苦,满眼都是创伤与痛苦,没有生机与活力。这里通过“满目疮痍”形象地展现了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生活的艰辛。
颔联“愧我爱民非若子,感民视我宛如亲”,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关爱百姓的自责,以及百姓将他视为亲人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双向流动,体现了诗人与百姓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颈联“立祠肖像情何厚,遮道攀辕意更真”,描述了百姓为诗人立祠塑像,以表达他们对诗人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遮道攀辕”的行为,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的深深感激与不舍。
尾联“对此苍黎空恨别,潸然与众共沾巾”,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离开时的不舍与悲伤,与百姓一同流泪,共同感受离别的痛苦。这句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与百姓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诗人离别时与榆林百姓之间情感交流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当地深厚感情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