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邻女搔绵吟

门外数声风动竹,知是客来憩舆辐。

嫣然一笑为谁开,眼前喜见人如玉。

奚奴侧背□锦囊,共看娇容理蟹筐。

可堪清晓正凝霜,冰箸入手生寒芒。

袜尘微动缫车索,三尺龙孙横左握。

初方一缕渐如纶,衮衮不断巧绵络。

沿淮土旷人更稀,未冬寒风已透帏。

闲田不种木棉树,卒岁可怜无褐衣。

岭南弥望无处著,堪与梨云同寞寞。

收来比屋机杼鸣,谁复号寒叹落魄。

形式: 古风

翻译

门外传来风吹竹叶的声音,知道有客人来访停下了车轮。
她嫣然一笑是为了谁绽放,眼前见到的人如美玉般令人心喜。
小厮斜背着绣有图案的锦囊,一起欣赏她的娇颜,处理着蟹筐中的事物。
清晨的霜冻格外清晰,冰冷的筷子入手仿佛生出寒光。
轻微的袜尘在缫丝车上飘动,她左手握着三尺长的龙须,编织着精细的线。
刚刚开始的线渐渐成形,像一条连续不断的细线,巧妙地编织着衣物。
沿淮地区地广人稀,还未到冬天,寒风已经穿透帷幕。
田野上没有种植木棉树,一年下来可怜的是没有足够的粗布衣裳。
岭南的视野中无处安放,只能和梨花的云雾一样孤独。
收集来的棉花满屋机杼声响起,再没有人会因寒冷而哀叹困苦。

注释

门外:指庭院之外。
客来:来访的客人。
憩舆辐:停车休息。
如玉:比喻人的美好。
奚奴:仆人。
锦囊:装饰华丽的袋子。
清晓:清晨。
凝霜:结霜。
冰箸:冰冷的筷子。
袜尘:指女子纺织时产生的尘埃。
缫车:缫丝机。
龙孙:形容细长的丝。
左握:左手拿着。
初方:刚开始。
如纶:像细线。
绵络:织物的纹理。
沿淮:沿淮河一带。
旷:空旷。
未冬:尚未到冬季。
木棉树:保暖作物。
褐衣:粗布衣服。
岭南:南方地区。
梨云:梨花盛开的样子。
寞寞:孤独寂寞。
比屋:家家户户。
机杼:织布机。
号寒:呼喊着寒冷。
落魄:困苦失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冬日清晨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邻居少女在寒冷天气中忙碌织绵的情景。首句“门外数声风动竹”,以竹叶摇曳声衬托出冬日的寂静,暗示客人的到来。接着,“嫣然一笑为谁开,眼前喜见人如玉”描绘了少女的甜美笑容,如玉般温润,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少女忙碌地整理着蟹筐,可能是在准备食物,而“袜尘微动缫车索”则展示了她正在纺织,缫车索轻轻摆动,显示出她的专注与勤劳。接下来的诗句“三尺龙孙横左握,初方一缕渐如纶”细致描绘了纺织的过程,少女的手艺娴熟,线缕如丝般连续不断。

诗中还提及了当地的环境,“沿淮土旷人更稀,未冬寒风已透帏”,展现了淮河流域的荒凉和寒冷,以及人们生活的艰辛。由于没有种植木棉树,冬季衣物匮乏,少女们只能靠手工纺织度日。“岭南弥望无处著,堪与梨云同寞寞”表达了对这种寂寞生活的感慨,同时也赞美了少女坚韧的精神。

最后两句“收来比屋机杼鸣,谁复号寒叹落魄”总结了整个场景,家家户户响起织布机的声音,尽管生活艰难,但无人抱怨,展现出一种坚韧的生活态度。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日乡村生活,赞美了劳动妇女的辛勤与坚韧。

收录诗词(168)

赵希逢(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夜读离骚

孤忠烈日与秋霜,千古英魂在水央。

掩卷长吁悲往事,挑灯痛饮坐寒窗。

始终与国当同戚,愤抑沉身亦近狂。

狼跋等诗今可覆,怡然意味最深长。

形式: 七言律诗

和饮仙阁

沧波万顷涵秋绿,曲和泰山酿醽醁。

相逢一醉谁能辞,纷纷麈谈霏屑玉。

主人名阁意寓言,不饮俗客只饮仙。

眼前具足吞云梦,气象豁达无颇偏。

一时价高洛阳纸,迭唱更酬萃朱紫。

好风吹月入酒卮,志气飘逸神爽飞。

悠然清兴正未艾,晨光峰头忽熹微。

形式: 古风

和钓鳌行

坎蛙难语江湖阔,百十为群声乱聒。

细听不作惊人鸣,阁阁终宵口欲血。

有时鼓腹怒眼狞,水痕微触心胆惊。

居污可笑妄尊大,盖亦未之睹海鲸。

巨鳌又非海鲸比,鬐鬣刺天鳞耀绮。

首冠灵山负蓬莱,定非区区蜗可饵。

逆风出没踪迹神,气吐云雾迷昏昏。

翻涛振浪力赑屃,涵泳焉知皆圣恩。

何人独号文章伯,巷北巷南嗟迫窄。

翻身跳上昆崙山,沼视具区杯雷泽。

兴来拨棹逝中流,风月输他第一筹。

不学严陵闲钓濑,也笑范蠡空扁舟。

自是天上神仙客,所至鱼龙先失色。

丝纶百尺掌握中,放荡沧波走趠舶。

垂纶直待鳌口开,剖开鳌腹声如雷。

先将鳌头献天子,其馀一手擎归来。

形式: 古风

和幽居(其四)

谢他逋客请回车,曳钩清溪尽可渔。

一饱何思更何虑,四时无欠亦无馀。

鸥闲与我两相似,鸠拙于人百不如。

金马玉堂梦难到,凄凉分已爱吾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