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盛行之画梅卷

盛君画梅太奇绝,老干如龙更如铁。

笔底幽魂冷不彻,满纸枯株三丈雪。

六月披图身欲僵,一堂坐客皆闻香。

就中先辈多评章,佳者长沙之李华亭张。

当时此物果谁有,杨公成玉扬州守。

公也珍之若琼玖,自谓此图传不朽。

子孙弃之同敝帚,百年竟落他人手。

峡水林君偶得之,不惟爱梅兼爱诗。

犹记当初兵火时,居民鼠窜家流离。

书籍图画焚无遗,此图藏之高树枝。

倭奴虽黠那能知,淫雨沾湿寒风吹。

鬼神呵护无损亏,吁嗟此图亦已奇。

付与妙手重装池,千秋万岁无离披,千秋万岁无离披。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名为《题盛行之画梅卷》,是对一幅描绘梅花的画作的赞美。诗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这幅画作的非凡之处。

首先,诗人赞扬了画作的构图和笔法,形容梅树的老干如同龙蛇般蜿蜒,又如铁铸一般坚韧,展现了梅树的苍劲与生命力。接着,诗人描述了画面上的梅枝仿佛蕴含着幽深的灵魂,即使在寒冷中也不减其冷冽之气,满纸的梅枝仿佛覆盖着三丈厚的雪,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壮丽的景象。

进一步,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观画时的情景:在炎热的六月,人们在画前站立,仿佛被画中的气息所感染,感到身体逐渐僵硬,但同时也能感受到一股淡淡的香气。诗中还提到,许多前辈对此画进行了品评,其中不乏对长沙李华亭和张的赞誉,暗示这幅画作在当时就已经享有极高的声誉。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幅画作的命运却充满了变数。它曾被一位扬州官员珍藏,视为珍宝,但后来却被他的子孙视为无用之物,最终落入他人之手。幸运的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一位名叫林君的人得到了这幅画,并不仅因为画中的梅花而喜爱,还因为画上的诗句。在战乱时期,居民四处逃亡,书籍和图画都被焚烧殆尽,而这幅画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躲过了战火的摧残。

尽管日本人狡猾,但他们无法识破这幅画的价值,任凭风雨侵蚀,画作依然完好无损。诗人感叹于这幅画的神奇命运,并希望它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流传千秋万岁,不受任何损害。

整首诗通过对这幅画作的描绘和赞美,不仅展示了梅花的美丽与坚韧,也反映了艺术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起伏,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传承。

收录诗词(1649)

徐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薛晦叔小像

谁将缣素开生面,神骨如冰目如电。

童乌文藻自堪誇,洗马风流今再见。

画史挥毫未入神,十分才得几分真。

有时鹤氅行微雪,人比丹青更出尘。

形式: 古风

题陈仕卿蕉雨亭

虚亭四面芭蕉绿,疏雨潇潇听断续。

几点啼残屋上鸠,数声滴破隍中鹿。

洗尽红尘翠色寒,美人含泪倚朱阑。

题诗好趁初晴后,醉墨淋漓湿未乾。

形式: 古风

题朱竹

根如赭虬髯,叶如丹凤尾。

有时截作钓鳌竿,珊瑚乱拂桃花水。

有时掷杖化为龙,白日青天赤鳞起。

能将红雾变苍烟,产在朱明几洞天。

须臾绛节生彤管,只向松间滴露研。

形式: 古风

陈伯孺兄弟水明楼春宵听雨歌

我家有斋名绿玉,斋前种得千竿竹。

君家亦有水明楼,半亩方塘山影流。

君频访我鳌山麓,我每寻君溪水曲。

与君来往十年馀,到此楼中几回宿。

今春买棹来相寻,峡江风起波涛深。

楼中宾主黯相对,四山阴翳生淫霖。

檐前坐听声声雨,聊把琴书供笑语。

烛尽犹然兴未阑,诗成自觉心相许。

潇潇风雨莫深愁,百尺楼中且暂留。

凭君貌出巴山夜,一幅丹青当卧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