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别为浙江之行

两浙汇缘未,聊穷福建回。

雪盐晞黑土,朱李细黄梅。

男子皆强斗,村姑亦懒腮。

在家无活计,此路欠芒鞋。

形式: 五言律诗

翻译

浙江与福建的交汇之地尚未探索,暂且漫步福建环游。
雪白的盐粒在阳光下晒干了黑色的土地,红色李子和黄色梅子细小而鲜艳。
男人们好斗,连村姑也显得慵懒无神。
在家里没有生计可做,这条路又缺少适合步行的草鞋。

注释

两浙:指浙江地区。
汇缘:交汇的地方。
聊穷:暂且游览。
福建回:环游福建。
雪盐:比喻白色的盐粒。
晞:晒干。
黑土:暗色的土地。
朱李:红色李子。
细黄梅:细小的黄色梅子。
男子:男性。
皆:都。
强斗:好斗。
村姑:农村女子。
懒腮:慵懒无神的脸颊。
活计:谋生手段。
欠:缺乏。
芒鞋:草编的鞋子,适合行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即将离开两浙地区前往福建的情景。首句“两浙汇缘未”,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结束的旅程的留恋之情,暗示着他对浙江之地的深厚情感尚未完全消散。次句“聊穷福建回”则点明了此次行程的目的地和归程的方向。

接下来的两句“雪盐晞黑土,朱李细黄梅”,通过描绘福建地区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当地独特的风貌。雪盐比喻土壤的贫瘠,而“朱李细黄梅”则可能是指南方夏季的朱红李子和黄梅时节,暗示气候与浙江有所不同。

“男子皆强斗,村姑亦懒腮”两句,通过人物的描绘,反映出福建人民的生活状态。男子们强壮好斗,可能暗示当地民风剽悍;而村姑们的慵懒神态,则透露出生活的闲适或贫困。

最后两句“在家无活计,此路欠芒鞋”,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生活的感慨。他感叹在家无事可做,暗示当地经济状况可能不佳,同时提到缺少适合长途跋涉的芒鞋,流露出对未知旅途的担忧和准备不足。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即将离开熟悉的两浙,前往陌生的福建时的心情和所见所感,展现了旅途中的期待与不安。

收录诗词(326)

陈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李氏园

开方数亩地,委曲多门墙。

咫尺阛阓间,萦带溪山傍。

入巷见颜子,箪瓢想凄凉。

变化若梦中,忽成摩诘庄。

主人华副实,好游心不荒。

引水灌花木,筑墙收稻粱。

六月无暑气,池台足徜徉。

日斜留客浴,清净如宝坊。

迥迥过天象,艳艳流坤光。

暂来吟未到,留归作者囊。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叔达及第书走笔答之

君在临安落第时,我从融水寄君诗。

君归莆阳为荐首,我到渔溪饯君酒。

龙飞唱第才俊多,健笔如君非甲科。

终然学问有知己,姓名不记今卑矣。

人灵世上如豺虎,我行厄运遭其侮。

白头胶膝变须臾,一面那知深肺腑。

书报青山七月还,开书已觉开愁颜。

何时七月听君话,话我年来路转艰。

形式: 古风

叔嘉叔平既斩衰祝之以诗

大儿年十四,三五不知八。

源流于其母,造化保太察。

小儿十岁周,松竹不知对。

吾休置奴婢,天遣供井碓。

我昔训童多,虚受人家怨。

愚智暗中分,何以偿渠愿。

怪我自生儿,寒窗仍未睹。

亲朋责我苛,诲之非莽卤。

易教委虚谈,过庭祗取笑。

谁将蝴蝶飞,勒作秋蝉叫。

乃舅久从游,村巫语又听。

身死欲葬埋,发掘安可凭。

两世太平山,此墓何人主。

有房既分派,无息堪应举。

农商攀不及,矧乃君子儒。

生前聊尔尔,没后真卑污。

他日主我丧,通经得两郎。

试之以巨创,整整到大祥。

愿汝且康健,送我归山岗。

形式: 古风

和林子望二绝(其一)

劝君莫要叹无官,门荫何如自致难。

谁肯宦途为第二,玉阶好好唱名还。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