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赞十首(其六)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

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著?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

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形式: 六言诗 押[药]韵

鉴赏

这首诗《大乘赞十首(其六)》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所作,它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对“空”、“无我”以及“轮回”的深刻理解。

首先,诗中提到“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意味着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见解,都可能导向错误的道路,包括佛道与魔道。这强调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超越表面的对立与偏见。

接着,“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指出人们往往因受困于痛苦与欲望而寻求逃避或满足,这种行为实际上陷入了更大的困境。这里“波旬”通常指代诱惑与障碍,提醒人们要警惕内心的贪欲与外在的诱惑。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著?”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空”观念,即生命与存在并非固定实体,而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所谓的佛与魔、善与恶的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它们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强调了个体意识的局限性,认为人们的痛苦与快乐往往源于对过去与未来的执着,以及对自我身份的过度认同。通过破除这些妄想分别,可以达到心灵的解脱。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揭示了佛教对生死轮回的理解,即生命在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之间流转,无法摆脱因果报应的循环。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最终超越这一轮回。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总结了上述观点,指出人们之所以在生死中徘徊,是因为未能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未能克服内心的贪婪与恐惧。

最后,“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提出生命的真实本质是虚无与实在之间的平衡,回归本真需要个人的深刻反思与抉择。而“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则鼓励人们直接体验生命,而不是依赖外在的规则或理论来指导生活。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将所有众生视为宇宙间的一部分,强调了生命的普遍性和连通性。同时,提出烦恼并非真正存在于客观世界,而是由个体的主观感知所创造。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总结了前文的论述,指出消除烦恼的关键在于放下对一切事物的执着与希求,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综上所述,《大乘赞十首(其六)》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探索生命的意义、解脱的途径以及如何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了对佛教核心教义的深刻诠释。

收录诗词(40)

宝志(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大乘赞十首(其七)

可笑众生蠢蠢,各执一般异见。

但欲傍鏊求饼,不解返本观面。

面是正邪之本,由人造作百变。

所须任意纵横,不假偏耽爱恋。

无著即是解脱,有求又遭罗罥。

慈心一切平等,真如菩提自现。

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

形式: 六言诗 押[霰]韵

大乘赞十首(其八)

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

广寻诸义纷纭,自救己身不了。

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

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沈沦生老。

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

真如法界丛林,返作荆棘荒草。

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

所以失念狂走,强力装持相好。

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

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

形式: 六言诗

大乘赞十首(其九)

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

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

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

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黑。

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

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

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度过河北。

忽觉床上安眠,失却度船轨则。

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不相识。

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形式: 六言诗 押[职]韵

大乘赞十首(其十)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

堪叹凡夫伛偻,八十不能跋蹄。

徒劳一生虚过,不觉日月迁移。

向上看他师口,恰似失你孩儿。

道俗峥嵘聚集,终日听他死语。

不观己身无常,心行贪如狼虎。

堪嗟二乘狭劣,要须摧伏六府。

不食酒肉五辛,邪眼看他饮咀。

更有邪行猖狂,修气不食盐醋。

若悟上乘至真,不假分别男女。

形式: 六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