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郡(其二)

叱驭何来绝塞游,独看山色向新秋。

人家渐出层厓树,客路高盘断壑流。

朔气忽随风雨至,孤城长傍夕阳愁。

五原子弟轻烽火,马上谈经半白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边塞的游历,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边疆的独特风貌与旅人的内心情感。

首联“叱驭何来绝塞游,独看山色向新秋。”开篇即以“叱驭”这一动作,生动地刻画了旅人独自驾车深入边塞的情景,面对着初秋时节的山色,展现出一种孤独而壮阔的景象。这里的“绝塞”不仅指地理上的偏远,也暗含了边疆的险峻与荒凉。

颔联“人家渐出层厓树,客路高盘断壑流。”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随着旅途的深入,远处的人家逐渐显现,树木层层叠叠,仿佛与山峦融为一体。而“客路高盘断壑流”,则通过“高盘”和“断壑流”的对比,展现了道路的蜿蜒曲折,以及水流在山谷中奔腾不息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既壮美又略带孤寂的氛围。

颈联“朔气忽随风雨至,孤城长傍夕阳愁。”转而描写边塞的气候与环境。朔风凛冽,伴随着风雨而来,给人一种寒冷与不安的感觉。而“孤城长傍夕阳愁”,则通过“孤城”与“夕阳”的意象,表达了边塞的荒凉与旅人的孤独之情,夕阳的余晖似乎也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忧愁。

尾联“五原子弟轻烽火,马上谈经半白头。”最后两句揭示了旅人的身份与心境。他可能是文人学者,或是有志之士,面对烽火连天的边疆,依然保持着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即使年华老去,仍能在马背上谈论经义。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前面所描绘的边塞景象相呼应,展现了旅人虽身处艰苦环境,但内心依旧充满希望与激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塞的壮丽风光与旅人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边疆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知识与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作品。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元美望海见寄

白云东望十洲开,苦忆玄虚作赋才。

大壑秋阴生蜃气,扶桑日色照楼台。

波涛汉使乘槎过,风雨秦王策石来。

纵有三山何可到,不如相见且衔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酬顺甫见寄

仙郎春思满漳河,天上双鱼寄楚歌。

自隔青云知己尽,谁言白雪和人多。

山城薄曙轺车发,幕府先秋羽檄过。

磬折路傍君不见,漆园为吏傲如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人日荅汝思

浊酒初开柏叶新,醉来高枕任风尘。

十年关塞愁中客,此日江湖病里人。

青镜欲催潘鬓改,綵花空剪汉宫春。

即今万事抽簪外,唯有浮云傍角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再寄元美(其一)

黄金台馆郁苍苍,游子高秋总断肠。

万里浮云生渤海,千山朔气压渔阳。

风尘不老江湖色,宫阙新悬日月光。

安得与君燕市里,和歌长在酒人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