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豫章行》是宋代诗人谢逸的作品,通过描绘豫章这种珍贵木材从生长到被选中用于建造宫殿的过程,以及其最终命运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才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诗的开头以“豫章栋梁材,托身南山阿”起笔,形象地描述了豫章木作为栋梁之材,寄生于深山之中,暗示了人才在未被发现前的默默无闻。接着,“王者建大厦,匠氏施斧柯”两句,将视角转向了国家和社会,象征着统治者和工匠的角色,豫章木被选中用于建造宫殿,预示着人才被重用的时刻。
然而,“万夫挽不行,留滞在河浒”描绘了豫章木在被选中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暗示了人才在被发掘和重用过程中的艰辛。接下来,“自非浪滔天,何由至王所”进一步强调了环境和时机的重要性,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实现人才的价值。
“根虽埋土中,叶已随风飞”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豫章木的生长状态与人才的成长过程相对比,即使在地下默默无闻,但其才华已经显露。而“惟馀爨下柯,那得复相依”则表达了即使被选中,也难以回到最初的环境,暗示了人才在社会中的孤立无援。
“风吹兼雨打,日居复月诸”描绘了豫章木在使用后面临的自然侵蚀,象征着人才在社会中的逐渐消逝。最后,“誓朽泥涂间,不及栎与樗”表达了对人才最终命运的无奈和哀叹,即使在泥土中腐朽,也无法像普通树木一样得到安宁。
“匠氏慎无悔,豫章当自宽”则是对选择者的提醒,希望他们能珍惜并善待人才。而“人生类如此,才难圣所叹”则总结了主题,表达了对人才命运的普遍感慨和对社会对人才重视不足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豫章木命运的描绘,深刻反映了人才在社会中的复杂境遇,既有对人才价值的肯定,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人才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公正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