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昂长官富贵贫贱终篇之贶

前日正凭几,长须叩我门。

手置一筒诗,义高辞且温。

三读至终篇,尤爱子所存。

我有不言意,子已自得之。

余将缺不报,嘉意忽如遗。

吾闻诸物理,动静固其性。

静有不如动,动有不如静。

所病入于邪,大率要归正。

穷通存乎时,死生存乎命。

与其以邪通,孰如以正穷。

汉之主父偃,其卒败以凶。

不义而有生,不如死于夭。

所以君子徒,而恶蹠寿考。

谓富不如贫,谓贵不如贱。

其说岂徒尔,亦各有所见。

贫贱与富贵,亦不必去取。

始也以道得,卒也以道处。

岂特区区身,时乎非小补。

万世赖其法,天下受其祜。

所以古君子,得之亦不拒。

处之不以道,君子所不与。

景公马千驷,孔子贤夷齐。

曾孟藐晋楚,原颜甘冻饥。

我爱张车骑,我爱郭汾阳。

大业中兴汉,馀基再造唐。

天资既忠厚,以义能自将。

德盛不敢肆,功大不敢当。

匿迹远权势,以身系存亡。

以宽不以刻,以逊不以强。

兹可谓之贤,虽盛其何伤。

博陆岂不伟,区区蔽孽显。

当时虽已幸,其后卒不免。

至于充谧辈,何足污齿牙。

机云死好进,乐晏死佞邪。

下近隋唐閒,其辈尤可嗟。

甚者弊天下,非惟凶而家。

所以富与贵,有时而可恶。

淫夫所不从,奔女所不娶。

色美而行非,嫫母胜西施。

所以汉烈女,深恨蔡文姬。

文姬文姬其奈何,如姬之辈可悲歌。

我欲采药山之阿,亦欲把钓披渔蓑。

茫茫人閒歧路多,不如海水通天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徐积对友人李昂长官赠诗的回应,主题围绕着对人生价值、道德选择以及社会地位的深刻思考。诗中探讨了富贵与贫贱、生死、正邪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道德和原则的重要性。

诗的开头提到友人来访并赠送了一卷诗,诗人对这些诗作反复阅读,尤其喜爱其中蕴含的深意。他表达了自己对某些道理的理解,认为即使在道德上有所缺失,也不应追求邪道,而应坚守正道,无论穷通、生死。引用历史人物如主父偃的例子来说明邪道最终会导致不幸的结局,而君子即使生活贫困或卑微,也能保持高尚的品德。

接着,诗人列举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主父偃、夷齐、曾孟、原颜等,以及自己欣赏的张车骑、郭汾阳等人,强调了道德品质和行为的重要性。这些人物虽然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都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诗人特别赞赏那些在权力面前保持谦逊、以仁慈待人的君子,认为他们的行为比物质财富和地位更为宝贵。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希望像隐士一样在山中采药、垂钓,远离世俗的纷扰。他认识到人间的道路众多,充满了选择,而大海和河流则象征着广阔的世界和不变的真理。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道德和真理的坚持。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道德原则的坚定信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

收录诗词(738)

徐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字:仲车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
  • 生卒年:1028—1103

相关古诗词

赠陈留逸人(其一)

不知何许人,忽在陈留市。

生来无得失,物则有泰否。

春时看物生,秋冬看物老。

大意寓之笛,馀情付云鸟。

无处不可居,不问江与湖,亦不问田庐。

今夜入城市,往往呼狂夫。

狂夫胜独醒,以身葬江鱼。

形式: 古风

赠陈留逸人(其二)

有人持一管,不用芦叶卷。

能作陇头声,其女操六板。

吹者寓其声,拍者会其情。

情声与气貌,内外俱和平。

时时入酒家,便插几枝花。

归来无一事,醉卧日西斜。

人或问所得,答云无忧嗟。

或问其所欲,何物可相累。

我爱斯人者,富贵所不如。

有如此娱乐,作如何称呼。

呼为无忧人,画作无忧图。

更画几枝花,酒瓢与酒壶。

形式: 古风

谢叶祖洽

叶公有高义,常叩茅茨居。

不嫌杜微病,更附荆州书。

龚遂合驰传,郭伋方驻车。

海人受公赐,约在秋风初。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送沈判官

四月芙蓉花未开,王家客去登瑶台。

瑶台高在白玉京,麟毫玉谱书姓名。

名儒庾子能清悟,肯学买臣与严助。

受福王明不为身,泽遍生民便归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