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励(其三)

紫阳基下学,象山明自然。

支离与径捷,彼此尝交镌。

百年公论定,毕竟谁为偏。

昔闻昌黎语,轲死失其传。

皇极久不建,西教擅吾权。

投人剧妖冶,落网无愚贤。

孰辨真顽空,拘肆成痴颠。

良心一以溺,作圣何由缘。

二程开兴运,勠力扫腥膻。

涵养须用敬,致知学攸先。

神功合内外,彝训肃昭宣。

谁哉乐易简,径欲遗陈编。

自然岂不贵,无乃流于禅。

孤风邈难嗣,缺月澹寒川。

近来白沙老,应执九原鞭。

缅思原泉句,今昔几尼渊。

宁知下学功,是水可澄鲜。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学者罗钦顺的《自励(其三)》,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探讨了学术路径和个人修养的问题。首联“紫阳基下学,象山明自然”提到了紫阳(朱熹)和象山(陆九渊)两位宋代大儒,强调学习应以自然为本。接下来,“支离与径捷”对比了繁琐与直接的学术方法,认为后者更为重要。

诗人批评了偏离正道的现象,指出“百年公论定,毕竟谁为偏”,暗示学术上的偏见难以持久。他引用韩愈的观点,批评“昔闻昌黎语,轲死失其传”,暗指孔孟之道在社会上被歪曲。他认为,真正的学问在于“皇极久不建,西教擅吾权”,即儒家伦理的缺失。

诗人进一步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出“涵养须用敬,致知学攸先”,认为诚意和求知是提升人格的关键。他主张内外兼修,遵循传统的训诫,同时批评那些过于简化或走向禅宗倾向的做法。

结尾部分,诗人提到白沙先生(陈献章)的榜样,表达对传统儒家精神的怀念,并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认为下学功夫对于澄清内心至关重要。整首诗体现了罗钦顺对儒家学说的深入理解和坚守,以及对后世学者的期许。

收录诗词(510)

罗钦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梅刑部彦常

临江理舟楫,驾言辞故乡。

故乡非不安,忧君未能忘。

握手一长叹,出门何慨慷。

所遇无险夷,行行尽周行。

老骥志千里,游子怀四方。

岂知辕下驹,局促徒悲鸣。

圣朝虽致治,庶事未尽康。

江南多苦雨,江北多愆阳。

遗民日啼饥,已空糟与糠。

救荒岂无政,何能补流亡。

秋高胡马肥,徵师守边疆。

行者犯锋镝,居者供糇粮。

遣使出监护,冠盖恒相望。

未闻奏捷功,声势徒张皇。

君昔在郎署,明刑凛秋霜。

仁声久洋溢,远追于与张。

兹行定高擢,指日登岩廊。

愿弘济时具,拯斯昏垫民。

莫以合烛故,爱此东壁光。

丈夫得行道,离别何足伤。

形式: 古风

为欧阳牧之题竹二首(其一)

深根便东引,挺出悬崖畔。

东风翼新梢,势欲凌霄汉。

惟应具眼人,不作寻常看。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饮马长城窟行(其一)

羽书日夜至,匈奴寇三边。

边将昧远图,坐使入河阴。

形式: 古风

饮马长城窟行(其二)

候骑至朝那,烽火照甘泉。

地利既失险,关城俱戒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