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香奁八咏(其三)玉颊啼痕》由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所作,通过对“玉颊啼痕”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女性情感的微妙与复杂。
首句“天然玉质洗铅华”,以“玉质”比喻女子肌肤的纯净与细腻,犹如未经雕琢的玉石,自然脱俗。接着,“怪底偏将半面遮”则以一种略带戏谑的口吻,描述女子故意遮掩半边脸庞,暗示着她内心的情感波动和欲言又止的状态。
“红滴香冰融獭髓,彩黏腻雨上梨花”两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女子脸颊上的泪痕比作融化的冰晶与鲜艳的花朵,既形象地描绘了泪痕的色泽与形态,也隐喻了情感的纯洁与美丽。同时,“獭髓”与“梨花”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通过“红滴”与“彩黏”的连接,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与和谐。
“收乾通德言难尽,点湿明妃画莫加”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女子情感的探讨。这里引用了“通德”与“明妃”两个典故,分别指代了古代两位著名的女性形象——通德夫人与王昭君。通过比较,诗人表达了女子情感的丰富与深沉,即便是最为真挚的话语也无法完全表达,而泪水的点滴却能更加深刻地触动人心。
最后,“聚得斑斑在何处,软绡寄与薄情家”两句,以疑问的方式引出思考。女子的泪水究竟流向何方?是被收集在何处,还是通过柔软的丝绢传递给那些不懂珍惜情感的人?这一问,不仅揭示了女子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也引发了读者对于情感价值与传递方式的深入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玉颊啼痕”的细腻刻画,不仅展现了女性情感的细腻与复杂,也蕴含了对人性、情感价值以及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杨维桢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