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长堤

筑长堤,白头荷杵随者妻。

背胁伛偻筋力微,以手置胸路旁啼。

老夫七十妪与齐,五尺应门生两儿。

夜来春雨深一犁,破晓径去耕南陂。

南邻里正豪且强,白纸大字来呼追。

科头跣足不得稽,要与官长修长堤。

官长亦大贤,能得使者意。

正堤驾轺轩,不复问馀事。

终当升诸朝,自足富妻子。

何惜桑榆年,一为官长死。

形式: 古风

翻译

修建长堤,白发老妇人手持棒槌跟随在后。
老人背弯腰驼,体力微弱,手放在胸口路边哭泣。
我虽年逾古稀,老妇人却与我同龄,家中还有两个幼子。
昨晚春雨绵绵,清晨他们犁田,往南坡耕作。
南边邻居权势显赫,送来文书催促修堤。
他们要求我们立即行动,不能拖延,为了官长修堤。
官长是个贤明之人,能揣摩上级心意。
他亲自监督修堤,不再过问其他事务。
将来定会得到朝廷重用,足以养家糊口。
即使晚年劳累,也甘愿为官长而死。

注释

筑:修建。
长堤:长长的堤坝。
白头:头发花白。
荷杵:持棒槌。
背胁:背部和肋骨。
伛偻:弯曲。
筋力微:体力衰弱。
以手置胸:手放在胸口。
妪:老妇人。
齐:相同年龄。
五尺:幼子。
应门:照看门户。
犁:犁田。
南陂:南边山坡。
豪且强:有权势且强硬。
科头:不戴帽子。
跣足:赤脚。
使者:上级官员的使者。
正堤:监督修堤。
轺轩:轻便的小车。
自足:足够。
妻子:家人。
桑榆:晚年。
一为:宁愿一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农在春雨之后修建长堤的劳动场景。诗中通过对老人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他们的勤劳与坚韧不拔,以及对于家庭和土地的深厚情感。

"筑长堤,白头荷杵随者妻。"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一对老夫妻在田间共同劳作的情景。"白头"指的是老人的白发,而"荷杵"则是用来除莠的工具,这里形象地描绘出了老人与妻子随着劳作而逐渐变白的头发,反映了他们辛勤的农耕生活。

"背胁伛偻筋力微,以手置胸路旁啼。" 这两句则透露了老人的体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工作。"背胁伛偻"形容身体弯曲,"筋力微"则表明力量的减弱,而"以手置胸路旁啼"则描绘出老人在休息时的动作,显示了他仍旧不愿意放弃劳作。

接着几句"老夫七十妪与齐,五尺应门生两儿。夜来春雨深一犁,破晓径去耕南陂。" 介绍了老人的家庭状况和他们的生活状态。"老夫七十妪与齐"表明老人已七旬之年,而妻子也与他年龄相当;"五尺应门生两儿"则说明他们有两个儿子,且都已经成长到可以帮助家里分担农活的程度。

"夜来春雨深一犁,破晓径去耕南陂。" 这两句展示了老人不畏风雨,坚持劳作的情景。即便是深夜的春雨,也没有阻止他清晨就出去继续工作,反映出对土地的依恋和生活的责任感。

后面几句"南邻里正豪且强,白纸大字来呼追。科头跣足不得稽,要与官长修长堤。官长亦大贤,能得使者意。" 描绘了老人在地方上遭受的压力和困境。他被邻里豪强之人所逼迫,被要求去修建长堤,这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阶层所承受的沉重负担。

最后几句"正堤驾轺轩,不复问馀事。终当升诸朝,自足富妻子。何惜桑榆年,一为官长死。" 表达了老人对未来某种程度上的乐观态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善家境,给予妻子和儿女一个更好的生活。然而,最后一句"何惜桑榆年,一为官长死。" 则透露出一种无奈与牺牲,老人似乎已经接受了为了国家的需要而献出生命的宿命。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日常劳作和生活状态的描写,以及他们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展现了作者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刻同情。

收录诗词(4)

田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墨子

末学纷纷自有师,能言兼爱我独疑。

定知已驾云梯后,却悔初心泣染丝。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春日山中

山静莺啼春事深,意行到处若为情。

休言柳絮全轻薄,半是东风不老成。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送钤辖馆使王公

阃外膺宸寄,坤维握虎兵。

真纯逾璞玉,方重敌长城。

肯构诗名著,承家将略明。

四年凝茂绩,一节促归程。

水际旌旗影,风前鼓吹声。

西州怀惠爱,北阙被恩荣。

护卫亲严近,雍容侍穆清。

分携暂销黯,良会在神京。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望西林寺

忆昔嘉州岁已周,西林僧舍未曾游。

可怜遥见如图画,竹箐南边露寺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