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尧夫对蜀相李昊的回答,通过对比“甘作尧时夫”与“不乐蜀中相”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个人与政治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
“甘作尧时夫”,意味着诗人愿意像古代贤明君主的臣子一样,忠诚于国家,为国效力,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无怨无悔。这里暗含了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即君明臣贤,社会和谐的理想图景。
而“不乐蜀中相”,则表达了一种对当时实际政治状况的不满或无奈。蜀中相可能指的是蜀地的宰相或其他高官,这里的“不乐”可能包含了对权力运作、政治腐败、或是与理想政治理想相悖的行为的批评。诗人通过这一对比,展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反思,以及对真正能实现公正、仁爱政治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体现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社会正义和道德理想的执着追求。